2. 中南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4
2.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近年来, 随着无人机装备技术的飞跃发展, 无人机不仅在军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样在民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人机与摄像头监控摄像头相比, 可以远距离对道路交通情况进行拍摄, 提供更全面的道路环境, 无人机提供的图像中目标车辆较小, 容易出现漏检. 其次, 无人机在多个角度对复杂交通进行拍摄, 导致目标车辆之间出现相互遮挡, 造成检测精度低的后果. 因此改善小目标与被遮挡目标的检测效果, 对提高算法的实用性很有帮助.
针对小目标检测精度低的难题, 国内外众多学者分别从多尺度预测、基于上下文信息、注意力机制、小目标数据增强和提高特征分辨率等角度展开工作.
单层特征对小目标的表征能力太差, 故采用高层特征与低层特征融合的多尺度预测策略. 陈欣等[1]设计了一种特征融合机制, 将分辨率高的浅层特征图与具有丰富语义信息的深层特征图进行融合, 在特征图之间构建特征金字塔, 从而对小目标特征进行增强, 以达到提升小目标检测能力的目的. 李凯等[2]为了充分利用低层特征图的高分辨率和深层特征图的高语义性, 提出了一种多尺度信息融合(MSIF)的特征提取方法, 通过统一通道数和上采样操作, 将不同特征图的信息融合起来, 加强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从而提升小目标的检测性能.
针对小目标携带的特征信息有限, 引入目标的上下文信息, 可以挖掘目标与周围目标和环境的联系, 提高对目标特征的判别能力, CoupletNet[3]使用PSRoI池化分支来捕获目标的局部信息和RoI池化分支来编码全局和上下文信息, 最后使用1×1卷积和逐元素相加的方式将两个分支的特征融合起来. 这使得模型能够缓解因缺乏上下文信息而导致目标漏检的问题. 另一种引入上下文信息的方式将部分卷积模块替换成Transformer模块, 计算特征图内所有像素之间的联系. 祝星馗[4]使用Transformer模块代替YOLOv5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中最底部的模块和特征融合网络中的部分模块, 并增加一个只有4倍采样率的低分辨率的分支送入特征融合网络, 增加对微小物体的检测能力, 在小目标数据集上的结果显示, 检测精度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小目标通常缺乏空间维度的区分性特征信息, 引入拥有空间注意力模块可以改善网络对目标位置的敏感度. 李子豪等[5]使用自适应协同注意力机制ACAM, 避免全通道输入特征在输出单通道的空间注意力权重过程中不同通道特征融合后大量细节信息丢失问题, 使用多局部的方法保留更精细的空间注意力权重增加空间信息区分度从而提升有效特征利用率.
小目标数据增强通常作为数据预处理阶段, 通过增加小目标数量完成. Kisantal等[6]对包含小物体的图像进行过采样与执行小物体增强, 促使模型更多地关注小物体, 其中将小目标副本粘贴到不同的位置, 既增加了小目标的数量, 又进一步挖掘了目标和周围像素的内在联系, 增加小目标背景的泛化能力, 增强小目标检测的鲁棒性. 郭磊等[7]受Mosaic 思想的启发, 采用Mosaic 方法的增强版—Mosaic-8, 即采用8 张图片随机裁剪、随机排列、随机缩放, 然后组合成一张图片, 以此来增加样本的数据量, 同时合理引入一些随机噪声, 增强网络模型对图像中小目标样本的区分力, 提升了模型的泛化力.
与上述策略不同, 本文以充分利用主干网络浅层特征的思想为指导, 首先使用小目标检测层和多层次浅层信息模块相结合的策略, 解决航拍角度下小目标检测精度低的问题, 增加小目标检测层在图1中用红字标出, 在多层次浅层信息融合模块在图1中用adaptive fusion表示. 使用全局上下文(GC)模块改善被遮挡目标的检测效果和NWD损失函数[8]提升小目标检测精度, GC模块加在图1中的P2、P3层经过ELAN结构提取特征之后. 具体如下.
(1)在YOLOv7算法[9]的网络结构上增加小目标检测层P2, 该检测层与基线模型中3个尺度的检测层相比, 它的感受野面积与小目标面积的重叠度最大, 且该检测层的特征大多数来源于主干网络的浅层特征. 因此, 该检测层能够充分提取小目标准确的对象描述信息, 从而提升小目标的检测精度.
(2)在P2小目标检测层的基础上为特征融合网络添加多层次浅层信息融合模块[10], 进一步充分利用主干网络的浅层特征信息, 从而提高算法对小目标的检测效果.
(3)使用全局上下文模块[11]构建目标与全局上下文的联系, 增强模型区分目标与背景的能力, 改善模型对特征缺失目标(被遮挡导致)的检测效果, 使得模型更关注重点区域, 而忽略不必要的区域.
(4)采用专为小目标设计的损失函数NWD代替基线模型中的CIoU损失函数[12], 从而解决了IoU本身及其扩展对微小物体位置偏差非常敏感的问题.
1 YOLOv7算法改进 1.1 小目标检测层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卷积层的不断堆叠会扩大感受野的范围, 且感受野之间重叠区域的增加, 导致图像信息被进一步压缩. 因此, 网络更容易获取图像整体性的一些信息. 这种特征提取策略是有利于网络检测大尺度的目标, 因为大尺度目标在不断下采样的过程中, 特征信息不会随着图像的压缩而消失. 与大尺度不同, 小尺度目标本身所含像素面积较小, 且面积会随着图像压缩尺寸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甚至完全被丢失. 例如16×16的小目标, 在输入图像尺寸为640×640的网络中, 图片被下采样到40×40的特征图中只剩1×1的尺寸. 而在大多数目标检测模型中, 最低会下采样到20×20的尺寸. 因此, 容易出现过采样导致小目标信息丢失, 造成检测精度低, 甚至造成目标漏检的情况发生. 为了满足小目标检测任务, 本文增加一个小目标检测层P2, 该检测层分辨率为160×160, 如图1所示. P2特征层的特征大多数来自主干网络的底层特征, 底层特征只经过少量卷积层的堆叠, 保留了大量有利于定位的细粒度信息(例如边缘、轮廓、纹理等). 浅层特征层中小目标的信息也没有丢失, 因此可以改善小目标的检测性能. 如图2所示, 低层特征能够描述目标细粒度信息, 而高层特征感受野映射的范围更大, 更加注重被检测图片中大范围的信息, 需检测的小目标面积所占比例十分小.
1.2 多层次浅层信息融合模块在基线模型上添加的小目标检测层P2中的大多数特征来自模型的浅层特征. 添加小目标检测层后的模型, 在官方数据集VisDrone2019 (测试集和验证集)上mAP.5:.95分别提升了1.5%和1.1%, 效果十分显著. 本节正是基于该角度出发, 向特征融合网络中添加多层次浅层信息融合模块. 该模块将自主干网格特征层P2、P3、P4的上一层浅层特征作为其中一个分支, 由于P5层的上一层特征层已经属于高级语义特征层, 包含小目标信息少, 且通道数量较为庞大, 计算成本十分昂贵, 因此只添加P2、P3、P4特征层的上一层特征. 上一层特征层分别与对应的P2、P3、P4特征层(P3和P4特征层经过PAN中上采样堆叠后, 使用ELAN提取特征)和经过PAN上下采样的特征层进行多层次浅层信息融合. 该模块将浅层、中层与深层特征进行融合, 以达到充分利用主干网络浅层特征的目的. 相对于PAN中原有的特征融合模块, 该模块保留了大量的低层次特征, 有利于提升小目标的检测性能. 图3描述了多层次浅层信息融合模块的简图.
模块的输入分别来自主干网络的浅层特征(
$ {W_1} = {\text{Con}}{{\text{v}}_{1 \times 1}}({X_1}) $ | (1) |
$ {W_2} = {\text{Con}}{{\text{v}}_{3 \times 3}}({W_1} + {W_2}) $ | (2) |
$ {W_3} = {{{\mathrm{Con}}}}{{{{\mathrm{v}}}}_{3 \times 3}}({W_2} + {X_3}) $ | (3) |
$ W = {\rm{Con}}{{\rm{v}}_{1 \times 1}}({W_1}:{W_2}:{W_3}) $ | (4) |
其中,
基于Anchor框的卷积神经网络检测算法大多数使用IoU及其扩展作为box分支的损失函数. 例如YOLOv7算法中使用CIoU损失函数. 但IoU本身及其扩展对微小物体的位置偏差非常敏感, 这使得模型在反向传播过程中更新参数的能力大打折扣.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 本文使用专为微小目标设计的NWD损失函数代替CIoU损失函数. NWD损失函数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将边界框构建为二维的高斯分布, 并利用两个二维高斯分布之间的距离得出两个box框之间的相似性. 二维高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如式(5)所示:
$ f\left( {x|\mu , \Sigma } \right) = \dfrac{{\exp \left( { - \dfrac{1}{2}{{\left( {x - \mu } \right)}^{\mathrm{T}}}{\Sigma ^{ - 1}}\left( {x - \mu } \right)} \right)}}{{2{\text π} {{\left| \Sigma \right|}^{1/2}}}} $ | (5) |
其中,
$ {\left( {x - \mu } \right)^{\mathrm{T}}}{\Sigma ^{ - 1}}\left( {x - \mu } \right) = 1 $ | (6) |
$ \frac{{{{\left( {x - {\mu _x}} \right)}^2}}}{{{\sigma _x}^2}} + \frac{{{{\left( {y - {\mu _y}} \right)}^2}}}{{{\sigma _y}^2}} = 1 $ | (7) |
式(7)为椭圆方程, 其中
$ \mu = \left[ {\begin{array}{*{20}{c}} {{C_x}} \\ {{C_y}} \end{array}} \right]\text{, }\;\Sigma = \left[ {\begin{array}{*{20}{c}} {\dfrac{{{w^2}}}{4}}&0 \\ 0&{\dfrac{{{h^2}}}{4}} \end{array}} \right] $ | (8) |
此外, 边界框A和B之间的相似性可以转化为两个高斯分布之间的分布距离.
(2)在该步骤使用最优运输理论中的Wasserstein distance[13]来计算分布距离. 对于两个二维高斯分布
$ W_2^2\left( {{\mu _1}, {\mu _2}} \right) = \left\| {{m_1} - {m_2}} \right\|_2^2 + \left\| {\Sigma _1^{1/2} - \Sigma _2^{1/2}} \right\|_F^2 $ | (9) |
其中,
$ W_2^2\left( {{N_a}, {N_b}} \right) = \left\| {\left( {{{\left[ {c{x_a}, c{y_a}, \frac{{{w_a}}}{2}, \frac{{{h_a}}}{2}} \right]}^{\text{T}}}, {{\left[ {c{x_b}, c{y_b}, \frac{{{w_b}}}{2}, \frac{{{h_b}}}{2}} \right]}^{\text{T}}}} \right)} \right\|_2^2 $ | (10) |
然而,
$ {{NWD}}\left( {{N_a}, {N_b}} \right) = \exp \left( { - \frac{{\sqrt {W_2^2\left( {{N_a}, {N_b}} \right)} }}{{{C}}}} \right) $ | (11) |
其中, C是一定范围内稳健的常数. NWD损失函数与IoU损失函数相比, 在检测微小目标最主要的优点有: (1)位置偏差的光滑性, 相对于IoU系列损失函数对微小位置偏差的敏感性, 位置偏差导致的NWD变化更为平滑, 更好的平滑性是有利于预测框定位. (2)能够测量不重叠或相互包含的包围盒之间的相似性. 使用该损失函数代替CIoU损失函数更符合小目标检测的任务需求.
1.4 GC全局上下文模块YOLOv7模型由大量的卷积层以一定的规则堆叠而成, 而卷积运算是将局部区域的特征进行加权输出, 感受野仅限于窗口大小, 例如3×3, 5×5大小等. 为了捕获长距离远程依赖关系, 卷积神经网络依靠反复的堆叠形成更大范围的感受野来建立[14].
如图4所示, 在卷积运算中是否能检测到篮球特征仅由局部区域决定, 而与周围场景毫无相关. 但篮球和人之间存在重要的依赖关系, 由于人的特征距离较远, 且浅层特征层感受野较小. 因此, 在浅层的卷积运算中被忽视掉, 只有通过不断堆叠增大篮球所在区域的感受野才能获得远距离人的特征. 因此, 卷积运算中缺乏主动构建远程依赖关系的模块. 且浅层特征的感受野较小, 因此构建远程依赖尤为重要. 本文增加的小目标检测层里浅层特征占据了大多数, 因此, 利用好远程依赖关系能够提升小目标的检测性能.
如图5所示, 全局上下文模块(GC block)由被简化的非局部均值模块(simplified NL block)、压缩激励模块(SE block)组合而成, 其组成过程如下3个步骤所示.
(1)非局部均值模块
Wang等[15]提出一种建立远距离依赖的可嵌入式运算块: 非局部均值模块. 该运算块将某个位置的响应计算为所有位置特征的加权和. 非局部运算的定义如式(12)所示:
$ {y_i} = \frac{1}{{C\left( x \right)}}\sum\limits_{\forall j} {f\left( {{x_i}, {x_j}} \right)} g\left( {{x_j}} \right) $ | (12) |
其中,
$ g\left( {{x_j}} \right) = {W_g}{x_j} $ | (13) |
其中,
$ f\left( {{x_i}, {x_j}} \right) = {{\mathrm{e}}^{\theta {{\left( {{x_i}} \right)}^{\mathrm{T}}}\phi \left( {{x_j}} \right)}} $ | (14) |
该函数在嵌入式空间中计算二者的相似性, 其中
将非局部运算块包装成一个可嵌入其他架构的非局部运算块, 如式(15)所示:
$ {{\textit{z}}_i} = {W_{\textit{z}}}{y_i} + {x_i} $ | (15) |
其中,
与卷积运算的局部性渐进行为不同, 非局部运算块无视两个位置之间距离, 可以计算任意两个位置之间的交互, 从而捕获远程依赖关系. 非局部运算块也很容易与卷积层相结合, 从而构建非局部和局部信息相结合的多信息结构块. 但由于其为特征图中的每个位置计算注意力图, 非局部块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为查询位置和的二次方. 其庞大的计算量, 导致该模块在其他模型架构的底层特征中不能很好的应用.
(2)简化的非局部均值模块
2019年, Cao等[11]通过可视化不同查询位置的非局部均值模块产生的热力图, 发现不同查询位置的热力图几乎相同. 其次统计不同查询位置的全局上下文之间的距离, 发现不同上下文之间的距离远比输入特征中不同位置之间的距离小. 表明非局部块建模的上下文对于不同查询位置的效果一样, 因此将查询分支移除. 将非局部运算块进行了简化, 计算的全局注意力图为所有查询位置共享, 节省了大量的计算成本. 被简化的非局部运算块如式(16)所示:
$ {{\textit{z}}}_{i}={x}_{i}+{\displaystyle \sum _{j=1}^{{N}_{p}}\frac{\mathrm{exp}\left({W}_{k}{x}_{j}\right)}{{\displaystyle \sum _{m=1}^{{N}_{p}}\mathrm{exp}\left({W}_{k}{x}_{m}\right)}}}\left({W}_{v}\cdot{x}_{j}\right) $ | (16) |
由于简化的非局部块中
为了进一步降低被简化局部块的计算成本, 将
$ {{\textit{z}}_i} = {x_i} + {W_v}\sum\limits_{j = 1}^{{N_p}} {\frac{{\exp \left( {{W_k}{x_j}} \right)}}{{\displaystyle\sum\limits_{m = 1}^{{N_p}} {\exp \left( {{W_k}{x_m}} \right)} }}} {x_j} $ | (17) |
(3)引入SE block
在简化的非局部模块中, 变换模块(图5中Transform模块)的参数量最大, 包含
$ {{\textit{z}}_i} = {x_i} + {W_{v2}}{{ReLU}}\left({{LN}}\left({W_{v1}}\displaystyle\sum\limits_{j = 1}^{{N_p}} {\frac{{\exp \left( {{W_k}{x_j}} \right)}}{{\displaystyle\sum\limits_{m = 1}^{{N_p}} {\exp \left( {{W_k}{x_m}} \right)} }}} {x_j}\right)\right) $ | (18) |
其中, ReLU为非线性激活函数, LN为层标准化,
如图5所示, GC block中包含SNL block中的context modeling模块和SE block中的Transform模块, 最后使用广播逐元素相加操作对输入特征和全局特征进行融合, 得到模块的输出结果.
2 实验及结果分析 2.1 实验环境与参数设置模型在数据集上面训练300轮(每轮都使用全部的训练集图片数据), 改进前后的模型都使用相同的初始权重文件. 模型中需要固定的超参数: batch_size在训练和测试阶段均设置为16, 初始学习率为0.01, 循环学习率0.1, 学习率采用warm-up方式, 预热的轮数为3轮, 预热阶段结束后回到初始学习率0.01, 预热的动量为0.8, 随后学习率开始逐渐下降, 防止模型因学习率过大产生过拟合现象. SGD在较大的数据集上泛化性更强且只需要存储当前的参数和梯度, 存储需求相对Adam较低, 因此本文实验采用的优化器为包含动量的随机梯度下降法(SGD), 优化器中动量值为0.937, 权重衰减因子为0.0005.
2.2 数据集解析本文实验中使用无人机拍摄的小目标数据集VisDrone2019. 该数据集中大量的小目标和被遮挡目标是算法检测的难点. 训练集有6471张图片, 验证集548张图片, 测试集1610张图片, 总共图片为8599张图片. 该数据集一共拥有12个类别, 每个类别数量差异很大, 这与现实交通状况类似. 其中other、ignored regions类别不考虑[17].
与COCO2017将面积小于32×32像素的目标定义为小目标不同, 本文更为严格地将小目标分为两个分支, 极小目标(area
2.3 评价指标
目标检测常用召回率(Recall, R)、准确率(Precision, P)、均值平均精度(mAP)、模型参数量(Parameters)、延迟这5项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估.
准确率是模型预测中被正确划分为正样本数占全部被划分为正样本数的比例, 如式(19)所示:
$ {{P = }}\frac{{{{{T}}_{{P}}}}}{{{{{T}}_{{P}}}{{ + }}{{{F}}_{{P}}}}} $ | (19) |
其中,
召回率是模型在预测中对数据集中正样本被正确识别的比例, 如式(20)所示:
$ {{R = }}\frac{{{{{T}}_{{P}}}}}{{{{{T}}_{{P}}}{{ + }}{{{F}}_{{N}}}}} $ | (20) |
其中,
为了综合评价模型的性能, 需要将二者联合起来分析, 使用平均精度(average precision, AP)来平衡二者的关系, 它表示某个类别目标的检测精度. 如式(21)所示:
$ {{AP = }}\int {{{P{\mathrm{d}}R}}} $ | (21) |
以上述AP值为基础就能得到均值平均精度(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 表示多类别AP值的平均, 该值越高表明模型性能越好. 如式(22)所示:
$ mAP = \frac{{{1}}}{{{C}}}\sum\limits_{{{j = 1}}}^{{C}} {{{A}}{{{P}}_{{j}}}} $ | (22) |
其中,
采用消融实验验证改进前后算法的性能, 将模型采用相同的预训练权重训练300 epoch之后, 使用最优模型权重在测试集和验证集上面进行测试, 共4组模型, 从模型的速度和精度方面进行对比.
A组为基线模型, 输入图片尺寸为640×640像素; B组在A组的基础上增加小目标检测头; C组在B组的基础上增加多层次浅层信息融合模块, 进一步充分利用主干网络的浅层特征; D组在C组的基础上使用NWD损失函数代替CIoU损失函数, 弥补CIoU损失函数在小目标检测方面的缺陷. 图6展示了4组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验证集的mAP.5:.95的变化情况.
由图6可知, 向特征融合网络中增加主干网络的浅层特征(增加小目标检测层和多层次浅层特征融合模块)对基线模型的检测效果有大幅度的提升, 而NWD损失函数对模型效果的改进提升较小, 主要是该损失函数仅仅使用在预测框回归的分支.
模型定位损失的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 其中定位损失有明显降低的为小目标检测层和NWD损失函数, 小目标检测层拥有与目标较大的重叠度来精细目标的位置信息, 从而降低模型的位置损失. 而NWD损失函数对模型定位损失的明显下降, 是由于NWD损失函数对位置偏差导致的损失函数值的变化更为平滑, 而更好的平滑性是有利于预测框定位损失的.
图8展示了4组模型每个类别的PR曲线, 该曲线是在模型训练完成之后, 使用训练过程中训练效果最好的权值文件在验证集上所测试出来的mAP@50 (mAP.5). 从图8中可知数据集中4个数量最多的类别(car、pedestrian、motor、people)的mAP@50均有提升, 而这些类别在实际交通中同样数量最多, 表明3种改进策略都十分有效.
表3对本文的所有改进策略的在测试集上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展示, 其中实验2在基线模型上增加P2小目标检测层, 该检测层大多数的特征来自于主干网络的浅层特征, 改进后模型在测试集上的mAP.5:.95增加了1.5%, 而参数量仅增加了1.6%, 表明通过向特征融合网络中引入包含大量小目标信息的浅层特征的方法, 能够有效地向模型中增加小目标的细粒度信息, 从而大幅度提升模型的检测性能. 实验3在实验2的基础上增加多层次信息融合模块, 该模块进一步向特征融合网络中增加主干网络的浅层特征, 以达到充分利用浅层特征改善小目标检测效果的目的. 结果显示, 相较于基线模型, 在测试集上面mAP.5:.95增加了1.8%, 而验证集的效果更好, mAP.5:.95增加了2.0%. 虽然参数量增加较多, 但模型运行速度的增幅却比增加小目标检测层更小, 这得益于浅层特征融合模块, 将原模型中的已存在的模块进行多层次融合, 使得模型运行速度上得到了保证. 实验4表示, 在实验3的基础上将CIoU损失函数改为NWD损失函数, mAP.5:.95都有小幅度的提升, 该改进策略虽然增加了模型训练成本, 但对模型推理的时间是毫无影响. 因此, 该策略能够无损提升小目标检测精度. 且由图9可知, 相较于实验3, 该策略能够使模型定位损失下降明显, 表明NWD损失函数能够提高模型的定位能力. 表3结果显示, 最终模型的mAP.5:.95在测试集和验证集上分别提升了2.3%和2.8%.
2.5 GC算法可视化
本文通过Grad-CAM算法[18]将加入GC模块前后的网络所关注的重点区域进行可视化.
Grad-CAM算法的工作流程如图10所示, 该算法的优点是无需更改网络架构并重新训练, 它就能够将训练好的模型的某一层进行可视化.
GC全局上下文模块与输入特征的通道数息息相关, 主干网络的深层特征图包含小目标特征信息较少且通道数较大, 因此只对特征提取网络的浅层(图1所示)添加全局上下文模块, 以避免过多的加入出现计算量大幅增加而检测精度提升并不明显的情况, 造成计算资源冗余. 如表3所示, 增加GC全局上下文模块, GC模块中的SE block超参数设置参考文献[16]中将SE块中的缩放因子设置为16, 设置后VisDrone2019测试集和验证集上mAP.5:.95分别有0.3%和0.5%的提升, 为了展示GC模块改进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 将改进前后的模型的SPPCSP模块(该模块位于主干特征提取网络输入到特征融合网络的第1层特征层, 模型性能的好坏能够通过它直接的反映)的特征层进行可视化, 可视化效果如图11所示.
图11(a)中存在小目标, 而图11(b)中存在被遮挡目标. 在实验结果1中分别展示了car和van类别下的热力图, 结果2为car类别的热力图. 在结果1 (car类别)和结果2中可以看出, 未添加GC模块的模型关注的范围很宽泛, 增加GC模块之后, 关注的范围更加精准, 没有目标区域的热度明显变小. 在目标类别数量较少的实验结果1 (van类别)和实验结果2中(car类别), 增加GC模块能够使模型对需关注的目标更聚焦, 从而改善模型区分目标和背景的能力, 从而提高模型对被遮挡目标的检测能力.
2.6 不同算法对比和检测效果可视化
为了充分展示模型效果, 将改进后的模型与近些年来优秀的一阶段目标检测算法进行对比. 其中s、m和x为模型的不同子版本. 为了比对效果的真实性, 将实验中的输入图像分辨率统一为640×640的大小, 且使用VisDrone2019测试集进行实验验证.
如表4所示, 在基于航拍角度的特定任务下, 本文提出的模型不仅对基线模型拥有较大的提升, 相对于经典的一阶段YOLOv5_x算法模型, mAP.5:.95提升了4.0%, 相对于原版YOLOv7算法模型mAP.5:.95提升了2.3%, 并且改进后的模型在延迟上十分有优势. 证明了本文算法在航拍小目标任务的有效性. 图12展示了VisDrone2019数据集一些检测的可视化结果, 其中包含白天、黑夜、高强度光照和拥挤交通场景下的密集小目标, 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满足该场景下的小目标检测任务.
2.7 模型部署及测试
本文采用的模型部署流程是将PyTorch已训练好的 pt 模型文件, 通过 ONNX 扩展库进行转换成通用网络格式 ONNX, 随后使用TensorRT进行优化导出trt文件. 将输入数据使用trt文件进行推理, 得到的结果使用非极大值抑制后进行输出, 得出最终的检查结果. 后续使用时直接加载推理器即可, 这样就可以省去漫长的等待模型优化的过程.
本节对改进前后的算法模型进行部署并测量模型检测速度. 其中FP_16表示将模型参数量化为Float16进行推理. 其中为了节省推断时间, 在未使用 TensorRT进行推理加速的模型上使用model.half()函数开启半精度. 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 其中由于轻量型 GC全局上下文模块在TensorRT中不容易转换, 因此本节不对其使用TensorRT进行加速推理.
由于每次输入数据后, 得出的FPS有少量偏差. 因此, 将10次得出的FPS取均值. 模型在TensorRT 优化之后, 推理速度提升了3倍以上, 且3种不同的模型提升的倍数类似, 这得益于两种改进结构中并没有引入基线模型所没有的模块, 而是充分利用主干的浅层特征所取得的效果. 该实验结果表明将模型量化后使用TensorRT 加速器在速度上的优良表现.
3 结论为提高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航拍角度下对小目标的检测能力, 提出一种以增加浅层特征为目的航拍小目标检测算法. 首先, 在YOLOv7算法的基础上新增小目标检测层P2, 结合特征融合网络中的多层次浅层信息融合模块, 充分利用主干网络的浅层特征. 其次, 使用轻量型GC全局上下文模块, 以获得更大的感受野和上下文信息, 增强模型区分背景与目标的能力, 提升模型检测被遮挡目标的效果. 最后, 本文使用专为小目标设计的NWD损失函数代替CIoU损失函数, 以缓解IoU及其扩展系列的损失函数对小目标微小位置偏差十分敏感的问题. 实验表明, 改进后的模型在官方航拍小目标数据集VisDrone2019的测试集和验证集上面mAP.5:.95分别有2.3%和2.8%的提升, 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检测效果.
[1] |
陈欣, 万敏杰, 马超, 等. 采用多尺度特征融合SSD的遥感图像小目标检测. 光学 精密工程, 2021, 29(11): 2672-2682. |
[2] |
李凯, 林宇舜, 吴晓琳, 等. 基于多尺度融合与注意力机制的小目标车辆检测.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2, 56(11): 2241-2250. DOI:10.3785/j.issn.1008-973X.2022.11.015 |
[3] |
Zhu YS, Zhao CY, Wang JQ, et al. CoupleNet: Coupling global structure with local parts for object det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1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Venice: IEEE, 2017. 4146–4154.
|
[4] |
祝星馗, 蒋球伟. 基于CNN与Transformer的无人机图像目标检测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22, 44(2): 323-331. |
[5] |
李子豪, 王正平, 贺云涛. 基于自适应协同注意力机制的航拍密集小目标检测算法. 航空学报, 2023, 44(13): 327944. |
[6] |
Kisantal M, Wojna Z, Murawski J, et al. Augmentation for small object detection. arXiv:1902.07296, 2019.
|
[7] |
郭磊, 王邱龙, 薛伟, 等. 基于改进YOLOv5的小目标检测算法.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51(2): 251-258. DOI:10.12178/1001-0548.2021235 |
[8] |
Wang JW, Xu C, Yang W, et al. A normalized Gaussian Wasserstein distance for tiny object detection. arXiv:2110.13389, 2021.
|
[9] |
Wang CY, Bochkovskiy A, Liao HYM. YOLOv7: Trainable bag-of-freebies sets new state-of-the-art for real-time object detectors. Proceedings of the 2023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Vancouver: IEEE, 2023. 7464–7475.
|
[10] |
谢椿辉, 吴金明, 徐怀宇. 改进YOLOv5的无人机影像小目标检测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3, 59(9): 198-206. DOI:10.3778/j.issn.1002-8331.2212-0336 |
[11] |
Cao Y, Xu JR, Lin S, et al. GCNet: Non-local networks meet squeeze-excitation networks and beyond.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IEEE/CV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Workshop. Seoul: IEEE, 2019. 1971–1980.
|
[12] |
Zheng ZH, Wang P, Ren DW, et al. Enhancing geometric factors in model learning and inference for object detection and instance segmen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2022, 52(8): 8574-8586. DOI:10.1109/TCYB.2021.3095305 |
[13] |
Ge Z, Liu ST, Li ZM, et al. OTA: Optimal transport assignment for object det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Nashville: IEEE, 2021. 303–312.
|
[14] |
LeCun Y, Boser B, Denker J, et al. Backpropagation applied to handwritten zip code recognition. Neural Computation, 1989, 1(4): 541-551. DOI:10.1162/neco.1989.1.4.541 |
[15] |
Wang XL, Girshick R, Gupta A, et al. Non-local neur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Salt Lake City: IEEE, 2018. 7794–7803.
|
[16] |
Hu J, Shen L, Sun G. 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Salt Lake City: IEEE, 2018. 7132–7141.
|
[17] |
黎学飞, 童晶, 陈正鸣, 等. 基于改进YOLOv5的小目标检测.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2, 31(12): 242-250. DOI:10.15888/j.cnki.csa.008835 |
[18] |
Selvaraju RR, Cogswell M, Das A, et al. Grad-CAM: Visual explanations from deep networks via gradient-based local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1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Venice: IEEE, 2017. 618–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