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安全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验证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16
2. Key Laboratory for Safety-critical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Verification,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
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提升, 导致开发者在复杂的软件开发周期中往往需要花费90%的精力在软件维护工作上(如版本迭代和bug修复)[1-4]. 源代码注释以自然语言的形式, 在程序的理解和维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质量的代码注释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有效的理解程序语义, 加速软件开发过程并保证程序的质量. 但是因为注释的书写总是需要花费开发人员一定的时间精力, 所以造成很多工程项目中代码注释缺失, 程序可读性较差. 作为软件工程领域基础及热点研究之一, 代码注释生成旨在为代码段自动生成简洁的自然语言描述, 从而促进程序理解和软件维护. 已有的研究采用机器翻译领域的神经网络模型为代码段构建语言模型, 同时考虑程序语言的强结构性, 学习代码结构信息和自然语言描述间的隐含关系. 但这些方法在提取和整合代码语法结构特征时采用无差别化统一处理的方式, 忽略了对信息的有效筛选, 这是其一; 另一方面, 基于神经网络的翻译方法对于代码段中高频词的处理更加友好, 但是弱化了对于低频词的处理. 因此, 对精确的源代码注释自动生成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
注释生成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 主要致力于为程序开发人员自动生成高质量的代码注释, 助力开发人员快速地进行程序语义理解和代码维护. 注释生成领域最初采用的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模型仅将代码段作为序列化的文本进行处理, 忽略了程序语言强结构性的特征, 这也是程序语言区别于自然语言文本的主要方面, 因此导致了代码段上下文结构语义的丢失, 提取的特征并不能准确体现代码段的语义. 比如程序语言中大量出现的if-else分支语句, while循环语句等, 其中上下文中可能多次出现同一标识符, 这时就要考虑它们在结构中的关系并对关系进行特征表示和编码. 对于训练数据集中的代码和注释对, 那些高频词汇在最后的注释生成中往往会有更高的概率出现, 但是低频词可能就只会有极小的概率, 而这些低频词有时候会使得生成的注释更准确更易于理解.
本文提出基于检索的方法对神经网络源代码注释生成任务进行优化. 信息检索技术在注释生成研究初 期就已经广泛使用[5-7], 其主要是通过检索原始代码段中恰当的term来生成基于term的注释. 例如, 起初研究人员选择LSI和VSM方法从源代码中选择合适的term并生成源代码摘要[6, 7], 后来又使用主题模型来进一步改进该方法. 此外, 除了使用这种基于term的注释生成方法, 还可以使用相似代码段的注释来辅助生成代码摘要. 由于代码复用在大规模的代码仓库中很常见[8, 9], 而且代码克隆技术被用来从现有的代码仓库中检索相似的代码段, 考虑到现今代码的这种高度复用性, 相似代码段的注释也可以被改写来生成新的摘要.
具体地, 一方面, 本文首先基于训练集中的代码和注释训练一个融合注意力机制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 然后对于给定的一个测试代码段, 我们分别从语法和语义上检索训练集中最相似的两个代码段; 测试阶段对输入的代码段和两个检索到的代码段进行编码, 并且在解码时融合3个特征向量来预测摘要. 另一方面, 编程语言是高度结构化的,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源代码作为序列化文本处理, 容易造成上下文结构信息丢失. 为了学习代码段的结构化语义信息, 本文提出结构化引导的Transformer, 该模型将序列化的代码输入和多视图的结构信息通过新提出的自注意力机制联合编码. 应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代码摘要生成测试, 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在低频词和结构化语义的处理上对比当下前沿的代码摘要生成的深度学习模型具有显著的优势, 增强注释生成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此外, 本方法引入注意力机制, 增强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准确度, 利用模型对用户输入的目标代码段进行预测并生成精确的自然语言摘要来描述目标代码段的语义, 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进行程序语义的理解.
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
1)构建了一个结构化的表征源代码语义向量的Transformer深度学习训练模型.
2)提出基于检索的方法来克服低频词问题, 增强注释生成的精确度.
3)构建了一个高效的用于源代码注释生成的模型, 并在相关的真实数据集上进行验证, 结果证明本方法优于其他的注释生成模型.
1 基于神经网络和信息检索的源代码注释生成模型基于信息检索(IR)的算法将源代码视为普通文本, 通过搜索源代码中的关键词、token或者搜索相似代码段的注释来预测目标代码的注释, 其关注源代码的词汇语义, 但是忽略了源代码的结构信息、数据依赖和调用信息. 其次, 这类算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集中的相似代码, 如果数据集中没有出现类似的代码, 这类算法将无法为代码段生成准确的注释.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注释生成算法, 大多使用基于RNN 的编码器解码器框架并借助注意力机制将输入代码表示为向量, 通常将注释生成任务视为机器翻译任务. 注意力机制的作用在于调整源码中各token的权重分布, 当选择 CNN 构建注释生成系统时, 有必要结合注意力机制.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注释生成算法是监督学习的一种, 因此这类算法需要高质量的数据集来训练和调整神经网络的参数, 以获取最终的生成模型. 本文提出一个基于检索的源代码注释自动生成模型, 其融合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和基于检索的方法, 旨在生成更加准确的源代码注释. 不同于已有的神经网络源代码机器翻译模型, 本方法在对检索代码库进行联合训练的时候不需要使用额外的编码器, 其包含一个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 两个基于相似度的代码段检索部分. 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1.1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encoder-decoder模型
类似于现有的神经网络源代码摘要生成方法[10-12], 我们创建并训练一个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 对于编码器, 假设有一个包含一个单词序列的代码段c, 首先使用一个嵌入层通过向量来初始化这些单词:
$ {x}_{i}={W}_{e}^{{\rm{T}}}{W}_{i},\; i\in [1, n] $ | (1) |
其中, n是代码段的长度, We是嵌入矩阵, 然后我们使用LSTM单元来将向量序列X=x1, x2, …, xn编码成隐藏层向量h1, h2, …, ht, …, hn, 为了简化我们将LSTM单元表示如下:
$ {h}_{t}={\rm{LSTM}}({x}_{t}, {h}_{t-1}) $ | (2) |
我们进一步地选择双向LSTM来捕获当前位置之前和之后的语义信息. 当对代码段进行解码和生成第i个位置的注释单词时, 基于注意力的解码器首先通过隐藏层序列h1, h2, …, ht, …, hn来计算隐含层状态序列的上下文向量vi, 计算公式如下:
$ {v}_{i}=\sum _{j=1}^{n}{a}_{ij}{h}_{j} $ | (3) |
其中, aij是hj的注意力权重, 计算公式如下:
$ {a}_{ij}=\frac{{\rm{exp}}\left({e}_{ij}\right)}{{\displaystyle\sum }_{k=1}^{n}{\rm{exp}}\left({e}_{ik}\right)} $ | (4) |
$ {e}_{ij}=a\left({s}_{j-1}, {h}_{j}\right) $ | (5) |
其中, sj−1是解码器的最后一个隐藏层的状态, 式(5)中, 我们使用多层感知器MLP作为对齐模型a, 在第i个时间步, 解码器的隐藏层状态si通过式(6)更新:
$ {s}_{i}={\rm{LSTM}}({s}_{i-1}, {y}_{i-1}) $ | (6) |
其中, yi−1是之前的输入向量, 为了将过去的对齐信息考虑在内, 使用输入反馈方法将vi−1和yi−1输入进行特征联合, 公式如下:
$ p\left({y}_{i}|{y}_{1}, \cdots , {y}_{i-1}, c\right)=g\left({y}_{i-1}, {s}_{i}, {v}_{i}\right) $ | (7) |
其中, g是生成器函数, 应用一个MLP层和Softmax函数. 我们采用Beam Search算法, 即在每一个时间步t, 我们维护前B个最佳预测, B就是beam size. 训练这样一个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就是最小化损失函数:
$ \mathcal{L}\left(\theta \right)=-\sum _{i=1}^{N}\sum _{t=1}^{L}\mathrm{l}\mathrm{o}\mathrm{g}\mathrm{ }{P}\left({y}_{t}^{i}|{y}_{ < t}^{i}, c\right) $ | (8) |
其中, θ是训练参数, N是训练实例的总数, L是每一个目标序列的长度. 当使用代码段和对应的注释对训练后, 我们得到一个可以表示代码段的编码器, 和一个解码器, 通过最大化下一个词的条件概率来逐词地预测注释.
1.2 相似代码检索根据现有的代码复用技术[13, 14], 之前基于检索的源代码注释工作可以参照其相似代码段的注释[9,15]. 经验研究表明待预测注释的词序列(包括低频词)极有可能在相似代码注释中出现. 基于上述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 本文的方法可以结合训练集中相似代码段及其注释的知识更好地预测低频词. 为了尽可能多地包括有用的低频词汇, 我们打算从不同角度检索这样相似的代码段. 本工作中, 由于训练集非常大, 我们基于源代码的语法结构和嵌入语义设计出两个有效的源代码检索模块. 基于语法结构的源代码检索, 不同于纯文本, 源代码拥有自己特定的语法结构并且语法信息对于检索相似代码段至关重要. 之前的代码克隆检测任务已经在探索这样的语法知识, 不过需要代价高昂的基于树的匹配算法[16, 17]. 最近关于源代码摘要的研究[10, 18]同样考虑源代码的语法结构, 他们通过添加基于AST的RNN编码器来进行联合监督训练. 在我们的工作中, 因为训练集非常大且无监督方法是首选, 我们不进行训练, 而是基于AST的token序列来有效地计算代码段的语法相似性. 具体地, 给定一个来自测试集的输入代码片段和训练集中的任何一个, 我们将它们解析为两个AST, 然后计算两个之间的相似度. 但是, 如果训练集非常大(例如在我们的实验中规模N超过50k), 基于树匹配算法(如tree edit distance[19])直接计算相似度会产生很多开销. 因为计算复杂度为O(N2). 一个合适的折衷方案是通过树遍历将AST转换token序列. 因此, 我们将输入的代码片段以及所有的训练集解析为AST, 并通过先序遍历进一步获得它们的序列表示. 基于这些序列, 我们使用现成且广泛使用的搜索引擎Lucene高效检索训练集中最相似的语法级别的代码片段. 对于语义级别的源代码检索, 最近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将源代码编码为语义向量, 已经展示了它们在捕获代码语义方面的优势. 但他们需要额外的计算代价来进行训练. 相比之下, 我们复用第2.2节中提到的已训练的编码器. 如上所述, 基于Bi-LSTM的编码器能够捕获源代码的序列信息并将语义嵌入到隐藏状态向量中.
给定一个代码片段c, 我们通过Bi-LSTM编码器对其进行编码, 并得到一系列隐藏状态向量
$ {r}_{c}=\left[\mathrm{max}\left({h}_{i}^{1}\right), \cdots , \mathrm{max}\left({h}_{i}^{2k}\right)\right],\; i=1, \cdots , n $ | (9) |
对于一个测试代码段ctest和训练集中任意一个代码段ci, 它们的余弦相似度计算如下:
$ \cos\left(\overrightarrow{{r}_{{\rm{test}}}}, \overrightarrow{{r}_{i}}\right)=\frac{\overrightarrow{{r}_{{\rm{test}}}}\cdot \overrightarrow{{r}_{i}}}{\left|\left|\overrightarrow{{r}_{{\rm{test}}}}\right|\right|\left|\left|\overrightarrow{{r}_{i}}\right|\right|}\in \left[-\mathrm{1, 1}\right], i\in \left[1, N\right] $ | (10) |
其中, N 是训练集的大小. 最后, 获得最高分的代码段被选为训练集中最相似的结果.
基于两个源代码检索组件, 由于训练集通常很大, 我们可以在测试前离线准备一个代码检索库, 它存储源代码和基于AST的token序列对以及源代码和语义 向量对. 给定一个新的在线测试代码段, 我们基于高效的Lucene搜索引擎检索语法级别上的相似代码片段, 并且通过快速计算向量的简单余弦相似度来搜索语义级别的相似代码段.
选择语法或语义层面最相似的代码片段(比如
在训练我们的基于注意力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并从训练集中检索两个最相似的代码片段之后, 我们 将在线为测试集中的代码片段预测和生成注释语句. 直观地, 我们使用检索到的相似代码段(用于低频词) 增强了基于注意力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用于高频词). 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相似度来增强相似代码片段中所有单词的概率, 但它可能包含干扰词. Zhang等[20]试图基于源词和目标词对齐使用翻译片段过滤这些干扰词. 与此同时, 除了代码片段的相似性, 我们还在解码时考虑了每个单词的条件概率以帮助剔除可能的通常条件概率较低的干扰词. 基于第2.1节中我们训练模型的编码器和解码器, 基于检索的神经摘要生成器同时编码每个测试代码片段及其两个最相似的代码段, 通过注意力机制获取它们的上下文向量并融合条件概率和相似性对其进行解码以预测摘要.
具体地, 对于一个测试代码片段ctest, 我们从训练集中搜索并检索其两个在语法和语义上最相似的代码段. 然后, 我们通过训练的基于注意力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第2.1节)并行编码这3个代码片段. 基于得到的3个隐藏状态序列
为了增强最初的基于注意力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的预测性能, 我们利用检索到的代码片段并融合所有这3个条件概率. 一种直接的方法是将它们简单地相加. 然而, 当
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借助动态编程[21]根据文本编辑距离
$ {\textit{Sim}}\left({{c}}_{\mathrm{t}\mathrm{e}\mathrm{s}\mathrm{t}}, {{c}}_{\mathrm{r}\mathrm{e}\mathrm{t}}\right)=1-\frac{{d}\left({{c}}_{\mathrm{t}\mathrm{e}\mathrm{s}\mathrm{t}}, {{c}}_{\mathrm{r}\mathrm{e}\mathrm{t}}\right)}{\mathrm{max}\left(\left|{{c}}_{\mathrm{t}\mathrm{e}\mathrm{s}\mathrm{t}}\right|, \left|{{c}}_{\mathrm{r}\mathrm{e}\mathrm{t}}\right|\right)} $ | (11) |
其中, cret表示任何检索到的代码片段. 有了这些归一化的相似度, 我们结合条件概率得到最终的条件分布如下:
$ \begin{split} {P}_{{\rm{final}}}\left({y}_{t}|{y}_{ < t}\right)=&{P}_{{\rm{test}}}\left({y}_{t}|{y}_{ < t}\right)+ \lambda \cdot {\textit{Sim}}\left({c}_{{\rm{test}}}, {c}_{{\rm{ret}}}\right){P}_{{\rm{syn}}}\left({y}_{t}|{y}_{ < t}\right) \\ & +\lambda \cdot {\textit{Sim}}\left({c}_{{\rm{test}}}, {c}_{{\rm{sem}}}\right){P}_{{\rm{sem}}}\left({y}_{t}|{y}_{ < t}\right)\\[-10pt] \end{split}$ | (12) |
其中, λ是一个可以手动调整的超参数.
基于以上的最终条件分布, 我们可以依次预测下一个单词, 最后生成整个摘要语句, 它融合了检索到的代码片段中的知识.
2 实验评估在这部分中, 我们进行实验来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并将它和几个软件工程领域以及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方法进行对比.
2.1 数据准备和实验设置我们在两个公开的大规模数据集(Python和Java)上进行实验. Python数据集由Barone等[22]提供, 其中包含来自GitHub开源仓库的Python函数及其注释. 它使用文档字符串作为自然语言描述, 我们称之为注释. 这个数据集包括108 726个代码注释对, 并已被用于文献中的训练和评估. Java数据集是由Hu等[12]从开源仓库中收集的包含Java方法和注释的数据集, 其注释是从其Javadoc中提取的第1个句子. 原始数据集包括API序列摘要和代码摘要两部分, 我们选择后者, 将69 708个代码和注释对作为我们的Java数据集. 为了公平比较, 我们将Python数据集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占比分别为60%、20%和20%, 并以8:1:1的比例拆分Java数据集以和基准[12, 23]保持相同的拆分比例. 为了使训练集和测试集不相交, 我们从测试集中删除了重复的样本. 我们设置了代码段和摘要的长度限制(如Python数据集分别为100和50, Java数据集分别为300和30), 因为这样的设置可以覆盖原始序列长度的大部分. 这两个数据集的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其中MaxL、AvgL和UniT是最大长度, 平均长度, 以及唯一token的总数. 我们同样考虑摘要中的低频词频率不超过10和100的情况. NumW是低频词的数量, NumS是至少包含一个低频词的摘要数量. 摘要中所有独特词中的低频词的百分比, 以及包含至少一个低频词的摘要的百分比也显示在括号中.
为了标记源代码, 我们使用库tokenize和 javalang分别获取Python和Java代码段的标记. 我们进一步通过蛇形命名法或者驼峰命名法将代码标记拆分为子标记以减少数据稀疏性. 同时, 我们使用ast库和javalang来获取它们对应的AST. 为了标记化摘要, 我们利用NLTK工具包的标记化模块[23]. 此外, 我们限制了源代码和注释的最大词汇量为50k, 因为太大的词汇量可能会导致更坏的性能. 词汇表外的单词被UNK替换. 为了更好地比较, 我们还将这种标记化应用于其他方法以避免潜在的影响.
我们基于开源系统openNMT实施本文方法. 在训练期间, 将嵌入大小设置为256并将LSTM中隐藏状态的维度设置为512. 批处理大小设置为32, 最大迭代次数为100k. 我们采用广泛使用的Adam[24]作为具有学习率0.001的优化器用于训练我们的模型. 束尺寸设置为5, 并且超参数λ设置为3. 以上所有超参数都是基于验证集通过在一些替代方案中选择最佳参数确定. 所有实验均在一台Ubuntu 20.04服务器, 16核2.4 GHz CPU, 128 GB RAM和配置64 GB内存的RTX2080Ti GPU上进行.
2.2 度量指标与现有工作[10-12]类似, 我们使用通用指标评估不同方法的性能, 包括BLEU、METEOR、ROUGE-L和CIDER. 这些指标在机器翻译、文本摘要、和图像字幕等领域应用也很广泛.
给定生成的摘要X和真实值Y, BLEU通过计算X和Y之间的n-gram的重叠率和对较短的翻译假设应用简洁惩罚来度量n-gram精确度. BLEU-1/2/3/4 对应的分数分别是unigram、2-gram、3-gram 和 4-gram. 计算 BLEU-N (N = 1, 2, 3, 4)的公式是:
$ BLEU{\textit{-}}N=BP\cdot {\rm{exp}}\sum _{n=1}^{N}{\omega }_{n}\mathrm{log}{p}_{n} $ |
其中, pn是候选句和参考句的n-gram匹配的精确度评分. BP是过短惩罚, ωn是均匀权重, 取1/N.
对于要比较的一对句子, METEOR创建一个它们之间的单词对齐并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相似度分数:
$ {\textit{METEOR}}=(1-\gamma \cdot {frag}^{\beta })\cdot \frac{P\cdot R}{\alpha \cdot P+(1-\alpha )\cdot R} $ |
其中, P和R是unigram 精度和召回率, frag是碎片分数.α、β和γ是3个惩罚参数其默认值分别为0.9、3.0和0.5.
ROUGE-L广泛用于文本摘要并且提供基于最长公共子序列(LCS)的F1-score. 假设X和Y的长度分别为m和n, 则:
$\left\{ \begin{split} &{P}_{{\rm{lcs}}}=\frac{LCS(X, Y)}{m} \\ &{R}_{{\rm{lcs}}}=\frac{LCS(X, Y)}{n} \\ &{F}_{{\rm{lcs}}}=\frac{(1+{\beta }^{2}){P}_{{\rm{lcs}}}\cdot {R}_{{\rm{lcs}}}}{{R}_{{\rm{lcs}}}+{\beta }^{2}{P}_{{\rm{lcs}}}} \end{split} \right.$ |
其中,
CIDER通常用于衡量图像字幕的质量, 它通过计算每个n-gram的TF-IDF权重来考虑参考语句中n-gram的频率. n-gram的CIDER分数使用平均余弦来计算候选句和参考句之间的相似度. 最终结果是通过组合不同的n-gram分数来计算的.
注意BLEU、METEOR和ROUGE-L的分数范围为[0, 1], 通常以百分比记录. 但是CIDER是不在0和 1之间, 因此以实际值记录.
2.3 对比模型我们将本方法与现有的源代码摘要工作进行比较. 它们可以分为两组: 基于检索的和基于NMT的方法. 此外, 我们还比较了一个组合上述两种方法的效果最好的算法, 尽管它最初是为自然语言翻译提出. 本文使用这些方法的默认设置, 除非另有说明.
2.3.1 基于检索的方法LSI是一种文本检索技术, 用于分析文档的潜在含义或概念. 在文献[6]中用于选择代码片段中最重要的术语作为基于术语的摘要. 为了生成人类可读的摘要语句, 对于任何的测试代码片段, 我们使用LSI从训练集中检索最相似的语句并取其注释作为结果. 相似度的计算基于LSI减少的向量和余弦距离, 我们设置向量维度为500.
VSM是向量空间模型[25]的缩写形式. 一个VSM的经典例子是TF-IDF, 它被一些自动源代码摘要工作所采用[16]. 不同于LSI, 它将代码片段索引到基于词频和文档频率的权重向量. 一旦获得向量表示, 我们通过余弦距离来检索最相似代码片段的摘要.
NNGen是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最近邻算法, 其为代码变更提供提交信息[17]. 在基于词袋和词频构建代码变更的向量之后, 它通过向量的余弦相似度和BLEU-4分数检索代码的最近邻. 然后NNGen直接复用最近邻的提交消息. 我们通过替换代码变更为代码段在我们的任务中复现这样的算法.
2.3.2 基于NMT的方法CODE-NN是第1个基于深度学习生成源代码摘要的神经网络方法[26]. 它是一个 LSTM 编码器-解码器神经网络, 将代码片段编码为具有注意机制的文本向量并生成摘要.
TL-CodeSum是一种多编码器神经网络模型, 可将 API序列与代码token序列一起编码, 并且使用转移的API知识从源代码生成摘要[12]. 它首先使用外部数据集训练API序列编码器. 然后学习到的API表示应用于源代码摘要任务以辅助摘要生成.
Hybrid-DRL是一种先进的混合神经方法, 其使用混合代码表示和深度强化学习. 基础模型架构也是多编码器NMT通过编码AST和序列信息来学习结构和序列信息. 类似的合并AST的工作也由文献[18,21]完成, 但 Hybrid-DRL进一步在解码阶段使用强化学习解决曝光误差问题并获得更好的性能.
此外, 正如提到的, 我们还包括一种方法, 即在NLP中使用检索到的翻译片段指导NMT翻译(GRNMT)[20]. 翻译片段是检索到的目标句子的n-gram, 也通过字对齐匹配输入语句和检索到的源语句中的常用词. 在解码过程中, GRNMT借助翻译片段提高单词预测的准确性.
2.4 实验结果表2展示了在我们的评估标准上不同注释生成方法的性能. 我们使用Hybrid-DRL提供的脚本计算这些指标的值. 对于这些指标, 值越大越好, 每一个指标的最优值标记为黑体. 从表2中, 我们可以看到基于检索的方法LSI, VSM和NNGen产生了很好的结果. 特别是, VSM获得这3种技术中最好的性能. 有点令人困惑的是LSI似乎比VSM更差, 因为LSI考虑术语相关性, 通常来说比VSM (TF-IDF) 在捕获纯文本的语义上表现更好[27]. 但如文献[27]中所述, 如果TF-IDF的维度(如词汇量)相比LSI (即500)要大得多, 它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性能. 在我们的案例中, 源代码语料库的词汇量很大, 在 TF-IDF 中超过 50k, 因为标识符任意命名导致源代码的唯一token要比纯文本中的多得多. Haiduc等[7]的工作中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 将VSM与NNGen进行比较, VSM 更好, 因为它考虑了文档频率, 但 NNGen 没有.
3种基于NMT的方法中, CODE-NN, TL-CodeSum和 Hybrid-DRL, CODE-NN的表现比其他两个神经网络模型差, 因为它只依赖于token的嵌入(如词法级别)来理解代码段的语义. 相比之下, TL-CodeSum更好, 因为它借助学习到的API序列知识捕获了更多的源代码语义. 我们还使用了原始Java数据集中提供的外部数据集[12]为Java数据集预训练API序列编码器, 但Python没有这样的外部数据集. 因此TL-CodeSum在Java数据集上比在Python上更有效. 对于Hybrid-DRL, 它在Python数据集上比TL-CodeSum性能更好, 因为包含了基于AST的源代码结构信息并且暴露偏差问题得到解决. 但在Java数据集上, 对于BLEU、METEOR 和CIDER等指标, Hybrid-DRL比TL-CodeSum差可能是因为来自原始Java数据集的外部数据集上的 API 序列知识主导性能. 此外, 我们发现CODE-NN和TL-CodeSum总体上性能差于基于检索的方法, 这不足为奇, 这是因为上文描述的低频词问题.
作为基于检索和基于NMT结合的方法, GRNMT 使用检索到的翻译片段指导一个简单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 它在所有指标上都优于CODE-NN, 在 METEOR 和ROUGE-L等一些指标上优于TL-CodeSum和 Hybrid-DRL, 这意味着检索信息实际上有助于注释生成. 此外, GRNMT 在 ROUGE-L指标上优于所有基于检索的方法, 这表明编码器-解码器神经网络模型也有助于提高性能.
最后,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方法实现了所有评估指标的最佳性能. 原因是我们在语法级别和语义级别分别检索最相似的代码片段作为我们的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的附加上下文. 我们还通过相似度和条件概率的融合来预测下一个词. 与我们的方法相比, 与自然语言翻译任务不同, GRNMT性能较差, 因为它很难精确匹配代码段中包含相应元素的摘要的n-gram并获得高质量的翻译片段. 由于大规模的训练集和测试阶段的在线代码检索, 我们的方法可能会比单个NMT模型花费更多时间来生成注释. 但是, 我们在实验的两个数据集上平均只需要 89 ms为每个测试代码片段生成摘要, 因为高效的搜索引擎 Lucene 和余弦相似度的快速计算.
3 相关工作源代码注释生成一直是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已有的源代码注释生成算法可以分成2类: 基于关键词模板的算法、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13, 28].
3.1 基于检索的注释生成算法基于关键词模板的方法, 对于给定的代码注释对应的源码数据集, 和一段缺少注释的源代码, 其首先计算目标代码段和数据集中代码的相关性, 然后返回一段或者多段与目标代码段匹配的源码, 同时它们的注释会被用于生成目标代码的注释.
这类信息检索算法一般包括VSM、LSI、LDA以及其他一些类似代码克隆检测的技术. 基于LSI或VSM的检索算法通常将代码段表示为向量、矩阵或者数组, 向量中的每个元素都表示源代码中某个单词的权重, 计算VSM中项权重的方法主要是TF-IDF. LSI则利用SVD识别术语与概念主题之间的关联度, 同时提取文本的概念主题, 注释生成系统根据术语的权重或者查询文本和源码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来确定该术语是否出现在源代码注释中, 具有较高相似度的术语代表了和代码片段或查询主题有更高的关联, 因此注释系统将推荐这些术语作为关键词来构建目标代码段的注释. Haiduc等[7]使用VSM和LSI分析源代码文本并生成类和方法的抽取式抽象摘要, 他们首先将源代码文档和程序包转换成语料库, 然后以矩阵形式表示包含在标识符中的术语以及语料库中源码和文档的注释. 当使用VSM 从源码中生成抽取式摘要时, 源码文档中关联度最高的术语将根据权重被挑选出来, 同时使用LSI计算语料库中各术语向量和需要生成摘要的源代码向量的余弦相似度, 生成那些出现在语料库中, 但没有出现在目标代码摘要中的高相似度的术语. 通过这种方法, 他们分析了Java项目中的类和方法的源码, 并为其生成了简短准确的自然语言描述.
3.2 基于神经网络的注释生成算法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注释生成算法主要包括两类: 基于RNN的算法和基于其他神经网络的算法. 当应用神经网络解决注释生成问题时, encoder-decoder框架和注意力机制是至关重要的结构. encoder-decoder 框架又被称为Seq2Seq模型, 在该框架中, 编码器的作用是将源代码编码为固定大小的向量, 解码器负责解码源代码向量, 并对源代码的注释做出预测. 众多编码器和解码器结构的不同源于输入的形式和神经网络的类型, 一般而言, 编码器解码器的内部结构会选择RNN、CNN以及RNN的变体, 如GRU和LSTM. 注意力机制通常被引入encoder-decoder框架中, 负责动态分配较高的权重给那些编码器输入序列中关联程度更高的 token, 经验证可以显著提高长序列的性能.
基于RNN的注释生成算法, 一般根据编码器中使用的RNN数量, 将其分成两类: 基于单编码器的注释生成算法和基于多编码器的注释生成算法.
在基于单编码器的注释生成算法中, 编码器由一个RNN结构组成, Iyer等[26]提出一个基于LSTM的注释生成模型CODE-NN, 该模型使用带有注意力机制的LSTM生成C#代码段和SQL语句的自然语言描述, CODE-NN基于从Stack Overflow中收集的包含标题代码段对的数据集训练, 在此期间, 注意力机制会关注源码中相关的重要token, 完成对相关内容的选择, 而LSTM则提供所有单词的上下文. GRU也用于注释生成模型, Zheng等[2]选择GRU作为编码器解码器框架的基本结构并结合全局的注意力机制, 他们将代码段中的嵌入标志(如标识符)作为可学习的先验权重以评估输入序列不同部分的重要性, 再根据出现顺序将代码段中的标识符分类后, 最后将源码中的token编码为嵌入式 token. 这样一来, 注意力机制就可以专注于程序中的这些特定部分, 即更好地理解代码结构, 最终提升了注释生成系统的准确性.
对于多编码器的注释生成算法中, 每一个编码器表示并抽取来自源代码的不同类型的信息, 继而带来准确率的提升. Hu等[10]将从自动API摘要任务中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注释生成任务中, 因为他们的注释生成系统配有两个编码器, API编码器和源代码编码器, 在已学习的迁移的 API 知识的辅助下, RNN解码器结合来自两个编码器中的注意力信息生成目标代码的摘要.
其他基于神经网络的注释生成算法, 如CNN, 它的作用在于它可以提取输入序列的层次特性, Allamanis等[21]将CNN引入注意力机制中, 为源代码片段生成了简短的描述性摘要. 注释系统采用的是编码器解码器框架和注意力机制, 解码器的基本单元是GRU. 卷积注意力模块将卷积应用在输入源代码片段上, 以检测应该关注的重要token序列, CNN模型一 般不常用于为时序序列建模, 通常会选择CNN和其他辅助模型来解决时序序列问题.
4 结论与展望本文结合神经网络和信息检索的方法来生成源代 码注释, 给定一个测试代码段, 从训练集中检索相似的代码段并进行编码, 融合语法和语义信息辅助生成代码注释, 解决低频词问题, 并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证实了基于检索的神经网络源代码注释生成方法的效果和潜力.
但是由于注释生成系统内部的复杂性和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这仍然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 未来的研究工作应该继续探索神经网络模型和其他模型之间的协同作用, 更高效地表征源代码的结构信息和语义信息, 此外测试数据集和注释质量评估模型的统一和改进也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1] |
Wan Y, Zhao Z, Yang M, et al. Improving automatic source code summarization via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Montpellier: IEEE, 2018. 397–407.
|
[2] |
Zheng WH, Zhou HY, Li M, et al. Code attention: Translating code to comments by exploiting domain features. arXiv:1709.07642, 2017.
|
[3] |
Ko AJ, Myers BA, Coblenz MJ, et al.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ow developers seek, relate, and collect relevant information during software maintenance tasks.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6, 32(12): 971–987.
|
[4] |
LaToza TD, Venolia G, DeLine R. Maintaining mental models: A study of developer work habits.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Shanghai: ACM, 2006. 492–501.
|
[5] |
Eddy BP, Robinson JA, Kraft NA, et al. Evaluating source code summarization techniques: Replication and expansion.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am Comprehension (ICPC). San Francisco: IEEE, 2013. 13–22.
|
[6] |
Haiduc S, Aponte J, Marcus A. Supporting program comprehension with source code summar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32nd AC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ape Town: IEEE, 2010. 223–226.
|
[7] |
Haiduc S, Aponte J, Moreno L, et al. On the use of automated text summarization techniques for summarizing source code.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Working Conference on Reverse Engineering. Beverly: IEEE, 2010. 35–44.
|
[8] |
Kamiya T, Kusumoto S, Inoue K. CCFinder: A multilinguistic token-based code clone detection system for large scale source code.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2, 28(7): 654-670. DOI:10.1109/TSE.2002.1019480 |
[9] |
Wong E, Liu TY, Tan L. CloCom: Mining existing source code for automatic comment gen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nalysis, Evolution, and Reengineering (SANER). Montreal: IEEE, 2015. 380–389.
|
[10] |
Hu X, Li G, Xia X, et al. Deep code comment gen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am Comprehension. Gothenburg: IEEE, 2018. 200–210.
|
[11] |
Hu X, Li G, Lo D, et al. Deep code comment generation with hybrid lexical and syntactical information. 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 2019, 25(3): 2179-2217. |
[12] |
Hu X, Li G, Xia X, et al. Summarizing source code with transferred API knowledge.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ockholm: AAAI Press, 2018. 2269–2275.
|
[13] |
彭斌, 李征, 刘勇, 等.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代码注释自动生成方法. 计算机科学, 2021, 48(12): 117-124. DOI:10.11896/jsjkx.201100090 |
[14] |
Kim M, Sazawal V, Notkin D, et al.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de clone genealogies.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Europea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Held Jointly with 13th ACM SIGSOF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undation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Lisbon: ACM, 2005. 187–196.
|
[15] |
Wong E, Yang JQ, Tan L. Autocomment: Mining question and answer sites for automatic comment gen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SE). Silicon Valley: IEEE, 2013. 562–567.
|
[16] |
Rush AM, Chopra S, Weston J. A neural attention model for abstractive sentence summar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Lisbon: ACL, 2015. 379–389.
|
[17] |
Liu ZX, Xia X, Hassan AE, et al. Neural-machine-translation-based commit message generation: How far are we?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Montpellier: IEEE, 2018. 373–384.
|
[18] |
LeClair A, Jiang SY, McMillan C. A neural model for generating natural language summaries of program subroutines. Proceedings of the 4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Quebec: IEEE, 2019. 795–806.
|
[19] |
Mou LL, Li G, Zhang L, et 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over tree structures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 processing.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hoenix: AAAI Press, 2016. 1287–1293.
|
[20] |
Zhang JY, Utiyama M, Sumita E, et al. Guiding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with retrieved translation pieces.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ies, Volume 1 (Long Papers). New Orleans: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18. 1325–1335.
|
[21] |
Allamanis M, Peng H, Sutton C. A convolutional attention network for extreme summarization of source code.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New York: PMLR, 2016. 2091–2100.
|
[22] |
Barone AVM, Sennrich R. A parallel corpus of Python functions and documentation strings for automated code documentation and code gen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Volume 2: Short Papers). Taipei: ACL, 2017. 314–319.
|
[23] |
Bird S, Loper E. NLTK: The natural language toolkit.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ACL Interactive Poster and Demonstration Sessions. Barcelona: ACL, 2004. 214–217.
|
[24] |
Kingma DP, Ba J. Adam: A method for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arXiv:1412.6980, 2014.
|
[25] |
Salton G, Wong A, Yang CS. A vector space model for automatic index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75, 18(11): 613-620. DOI:10.1145/361219.361220 |
[26] |
Iyer S, Konstas I, Cheung A, et al. Summarizing source code using a neural attention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5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Volume 1: Long Papers). Berlin: ACL, 2016. 2073–2083.
|
[27] |
Zhang W, Yoshida T, Tang XJ.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F*IDF, LSI and multi-words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3): 2758-2765. DOI:10.1016/j.eswa.2010.08.066 |
[28] |
Song XT, Sun HL, Wang X, et al. A survey of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comments: Algorithms and techniques. IEEE Access, 2019, 7: 111411-111428. DOI:10.1109/ACCESS.2019.2931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