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随着铁路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铁路网络对移动通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自铁路网络诞生之初, 铁路网络通信主要基于GSM-R[1]系统, 但由于GSM-R作为一种窄带通信系统, 仅能用于铁路的日常运营管理, 难以实现当前铁路诸多业务的承载, 随后研发了LTE-R[2]系统. 在LTE-R系统中, 虽然在列车管理运营, 旅客上网冲浪等方面有了更好的支持. 但是, 在高铁网络场景下, 由于列车自身移动速度快, 无线传输的空口资源有限, 仍存在以下问题:
(1) 车地之间无线资源有限, 利用效率低. 由于车地之间空口资源是有限的, 车地之间所有数据都需通过空口链路传输. 链路中的重复流量, 未经压缩的流量, 都会降低车地之间空口资源利用效率.
(2) 车地之间传输稳定性差, 吞吐量低. 由于车地之间是无线传输, 而且是在移动场景下的无线传输, 相比有线传输而言, 稳定性会差, 丢包率高, 进而降低网络吞吐量.
(3) 列车和列车之间传输时延高. 在LTE-R系统中, 列车和列车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核心网完成. 由于高铁列车行进速度快, 这种场景下带来的高时延对行车安全有很大隐患.
由于LTE-R系统中存在上述问题无法解决. 本文利用5G技术中移动边缘计算[3–5](Mobile Edge Computing, MEC)的概念, 将MEC的理念应用到LTE-R系统中, 提出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解决方案. 移动边缘计算由ETSI国际标准组织提出并制定, 是基于5G架构将基站与互联网业务相融合的技术; 是利用无线接入网, 将就近电信用户所需的服务融于云计算能力, 所搭建的电信级服务环境. 具体方案为在LTE-R系统基础上, 分别在高铁车厢和沿途基站部署MEC服务器. 高铁车内的网络请求先发送给车载MEC服务器, 由车载MEC服务器负责和基站处MEC服务器通信, 最后基站处MEC服务器和互联网通信, 完成网络服务的访问.
当分别在车厢和沿途基站部署了MEC服务器之后, 车内的网络请求通过车载MEC服务器发出, 在MEC服务器上采用缓存技术和多流合并技术, 消除无线链路上的重复流量, 提高车地之间无线空口资源利用率. 其次, 车载MEC服务器和基站处MEC服务器通信时采用特定的协议保障机制, 提高车地之间无线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 最后, 基于基站处MEC服务器的计算能力, 在列车之间传输数据时, 可直接通过基站处MEC服务器传输, 缩短传输时延, 提高列车运行安全.
终上所述, 在原有LTE-R系统基础上, 通过增加基站一侧的MEC服务器和车厢内部的MEC服务器, 可以提高车地之间空口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车地之间无线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 降低列车之间数据传输时延, 解决现有LTE-R系统存在的问题. 后面章节中, 将详细论述本文如何将MEC技术应用到LTE-R系统中. 其中, 第一章详细讲述了MEC的概念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介绍了MEC在高铁网络架构上的应用.
1 LTE-MEC系统整体概述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对边缘计算[6]的定义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 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 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 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
在边缘计算的基础上, 移动边缘计算[7]的思想是把云计算平台迁移到移动接入网边缘, 试图将传统电信蜂窝网络与互联网业务进行深度融合, 减少移动业务交付的端到端时延, 发掘无线网络的能力, 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来讲, 边缘计算将网络、计算、存储能力从云延伸到网络边缘, 在网络中加入一个逻辑终点, 是云计算结构的组成部分. 通过引入边缘计算的理念, 在网络边缘部署各种服务和缓存内容, 移动核心网络进一步减轻了拥塞, 并且可以有效地服务本地需求.
如图1所示, 是在LTE-R系统中加入MEC服务器之后的架构图. 因MEC服务器自身具备计算、存储、网络等能力, 可以在基站附近提供智能服务, 使原本必须在互联网中处理的业务, 可以下沉到MEC服务器上运行, 从而降低服务响应时延, 优化现有LTE-R系统.
2 MEC在高铁网络架构上的应用 2.1 MEC平台及其在高铁网络中的架构图2给出了MEC平台[8]示意, 主要包括MEC平台物理设施层、MEC应用平台及MEC应用层.
(1) MEC平台基础设施层基于通用服务器, 采用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方式, 为MEC应用平台层提供底层硬件的计算、存储等物理资源.
(2) 由MEC的虚拟化管理和应用平台功能组件组成. 其中, MEC虚拟化管理采用以基础设施作为服务的思想, 为应用层提供一个灵活高效、多个应用独立运行的平台环境. MEC应用平台功能组件主要包括流量分析、缓存资源、流量压缩合并、流量分拆、流量解压缩、传输协议优化等功能, 并通过开放的API向上层应用开放.
(3) 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VM应用架构, 将MEC应用平台功能组件进一步组合封装成虚拟的应用(流量压缩缓存、多流合并、传输协议优化), 并通过标准接口开放给第三方业务应用.
MEC在高铁网络架构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在车厢内部署MEC服务器, 以及在LTE-R系统中的轨道基站一侧部署MEC服务器共同实现. 如图3所示, 车内的服务请求, 按照车载网关MEC服务器、基站网关MEC服务器、互联网的顺序进行发送.
在服务请求过程中, 车载网关的MEC服务器具备以下4点功能:
(1) 分析车内请求. 对于可以本地处理的服务请求, 由车载网关的MEC服务器进行本地化处理. 对于不能本地化处理的服务请求, 将以代理的形式, 向互联网发送服务请求.
(2) 缓存网络资源. 列车曾经访问的网络资源, 将被缓存在车载MEC服务器中, 为本地化处理做准备.
(3) 接收并处理来自基站MEC服务器的数据. 由于基站MEC服务器会对流量进行合并及压缩以节省空口带宽资源, 故车载MEC服务器需要对这部分流量进行分拆和解压缩.
(4) 优化无线传输. 配合基站网关的MEC服务器共同提升无线传输的稳定性, 降低丢包率.
在服务请求过程中, 基站网关的MEC服务器有3点功能:
(1) 分析车载MEC服务器的请求, 合并重复流量. 由于基站的空口资源有限, 当基站处MEC服务器分析到车载网关发出多个重复请求后, 基站网关MEC服务器在返回数据时将只返回一份数据.
(2) 压缩流量. 为提高空口资源利用率, 当基站网关MEC服务器向车载网关MEC服务器发送数据时, 将对数据进行压缩.
(3) 优化无线传输. 配合车载网关的MEC服务器共同提升无线传输的稳定性, 降低丢包率.
如图3所示, 在车厢和基站处部署MEC服务器之后, 基于两级MEC服务器的功能, 通过协同配合, 将完成下述功能:
(1) 基于MEC的流量缓存与压缩.
(2) 基于MEC的多流合并.
(3) 车地之间无线传输优化.
(4) 车车之间数据传输时延优化.
在本章接下来的小节中, 将详细介绍以上4点功能.
2.2 基于MEC的流量缓存与压缩高铁网络中, 车地之间的数据通过无线进行传输. 但由于无线资源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带宽资源下, 确保列车和乘客的需求得到满足, 及确保带宽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利用, 提高空口带宽利用效用, 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该问题, 本节提出两个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1) 基于MEC服务器, 对静态内容缓存.
(2) 基于MEC服务器, 对单一流量压缩.
如图4所示, 当列车或乘客发送一个内容请求时, 首先会在车载MEC服务器中查找该内容是否存在. 如果车载MEC服务器已经缓存过该内容, 则直接由车载MEC服务器将内容返回, 完成此次内容请求. 这样既可以节省车地之间有限的传输带宽, 同时由于车载MEC服务器本地处理请求, 用户将会有更佳的用户体验.
否则, 如果车载MEC服务器没有缓存过该内容, 则车载MEC服务器将该请求发送给基站MEC服务器, 基站MEC服务器再向互联网进行请求. 当基站MEC服务器收到互联网返回的数据时, 要针对这部分流量做压缩处理, 然后将压缩后的流量发送至列车. 当列车接收到这部分流量时, 先对压缩的流量做解压缩处理, 并选取合适的内容做缓存, 同时将解压后的内容发送至列车或乘客处. 由于在无线链路上传输的是经过压缩之后的流量, 将会降低链路的占用率. 这样, 在无线链路带宽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将可以承载更多业务, 有效提升带宽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上述两个方案, 可以提高车地之间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 当乘客访问已缓存内容时, 可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2.3 基于MEC的多流合并为了能够提高无线传输资源的利用效率, 针对单个流量、以及静态的互联网内容, 提出了流量压缩和缓存的策略. 但是当无线链路上传输的是多个相同流量, 并且处于动态变化中时, 仅仅压缩流量不足以提高利用率, 同时, 由于内容是动态变化, 车载MEC服务器中也无法实现缓存. 可见, 上一节的方案明显不足以解决这类问题. 这种情况下, 本节提出基于MEC的多流合并策略.
基于MEC的多流合并是指, 当列车或车内乘客发出多个相同请求时, 车载MEC服务器便向基站MEC服务器发送多个相同请求. 但是, 当基站MEC服务器从互联网上获取到数据向车载MEC服务器发送数据时, 会进行流量合并, 只发送一份数据. 车载MEC服务器在获取数据之后, 再将数据分为多份发送至请求者. 整个过程对用户而言, 完全透明. 整个传输过程如图5所示.
由于在无线链路上, 对多个相同流量做流量合并, 因此可以显著消除重复流量的传输, 提高无线链路资源的利用效率. 该功能发挥作用的一个场景是在车内观看直播. 当车内有多个乘客观看同一个直播内容时, 比如体育赛事直播, 乘客请求的数据都是相同的, 且进度也是同步的. 虽然每个用户在请求时, 都发出各自的请求, 但是当数据从互联网返回时, 在基站MEC服务器中会对着多个流量合并为一个流量, 传输给车载MEC服务器. 车载MEC服务器接收到之后, 将数据分别返回给每个请求的用户. 这样, 就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 极大压缩了无线链路的传输占用比例, 提高无线链路的利用效率.
2.4 无线传输优化在高铁网络中, 车地之间的传输采用无线传输. 在高速移动的场景下, 无线链路上较高的误码率以及列车和基站之间的频繁切换, 会导致大量的丢包, 而此刻的丢包并非是是因为网络拥塞引起的, 但由于TCP协议自身特点, TCP会启动不必要的拥塞机制, 造成链路空闲, 浪费发送机会, 导致性能下降[9]. 为了提升无线链路的TCP性能问题, 本机提出了针对TCP连接的传输优化方案.
如图6所示, 传输过程优化是指对列车和基站之间的TCP连接进行性能优化, 优化的方法是在基站处的MEC服务器和列车上的MEC服务器中分别部署Snoop代理[10], Snoop方法是一种利用了传输层知识的链路层协议. 以基站处MEC举例, 具体表示为, 在基站的MEC服务器中部署Snoop代理, 该代理监视每条TCP连接的每一个包, 即监视基站发往列车的TCP报文段和收到的ACK, 同时缓存所有未应答的TCP报文段. 该代理通过收到多个重复的ACK, 发生本地超时, 来判断某个报文段在无线链路上丢失, 将缓存中的TCP报文段重传, 扔掉由该报文段丢失引起的重复的ACK, 既能将无线链路上丢失的报文段恢复, 又能防止了发送端TCP收到多个重复的ACK而启动快速重传. 反之对列车上的MEC服务器中的Snoop代理亦是如此. 通过该方案, 将可以改善基站到列车方向的性能, 同时改善列车到基站方向的性能.
在对无线传输优化之前, 由于无线传输不稳定, 造成丢包较为严重. 对于采用TCP协议的应用, 频繁出现丢包导致ACK无法及时确认, 发送端将会以为网络中出现拥塞, 从而降低发送窗口大小, 降低无线链路吞吐量. 在对无线传输优化之后, 对于采用TCP协议的应用, 即使频繁出现丢包, 由于Snoop代理的存在, 并不会减小发送窗口大小, 从而确保无线链路能拥有较大的吞吐量, 优化网络传输性能.
2.5 列车之间数据传输时延优化对高铁而言, 一个重要特点是列车的行驶速度快. 由于行驶速度快, 列车与列车之间的数据传输时延如果高, 将会给行车安全带来威胁. 传统方案中, 列车之间传输数据需要通过基站传送至核心网, 由核心网传输给中央控制室, 统一转发列车之间的数据. 但由于高铁场景中, 列车行驶速度快, 故该方案的高时延会威胁高铁的行车安全. 为优化列车之间数据传输时延, 本节提出的方案将基于基站MEC服务器做数据传输, 避免经过核心网、中央控制室. 从而有效节省数据传输时延.
基于基站MEC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是指, 当两辆高铁列车连接同一个基站, 前方列车采集的数据向其后方列车发送时, 列车通过无线传输先发送至基站处的MEC服务器, 然后基站处MEC服务器将采集的数据, 直接发送至该基站下的另一辆列车.
具体过程如图7所示, 前方行驶的列车, 将列车的运行状态和路面信息先回传至基站侧MEC服务器, 这时如果有其他车辆也连接在该基站下面, MEC服务器则直接将数据发送给该车辆, 无需将数据通过核心网发送至中央控制室, 再由中央控制室发送给其他车辆. 由于节省发送至中央控制室的步骤, 故可以显著降低其他列车接收数据的时延. 因此, 在前面列车发现路面有故障的情况下, 后续列车可以在最短时间接收到故障信息, 采取措施, 避免由于时延过长带来的危险因素, 增加列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3 试验结果基于本文提出的方案, 在某铁路局所属路段部署了小规模试验网, 进行了实际网络环境下的测试验证.
3.1 试验环境试验路段全长X公里, 包含三个基站及一套核心网系统, 拓扑结构如图8所示. 三个基站分别标记为YL-0、YZ-0和YZ-YL-0, 位置关系如图9所示, 其中YZ-YL-0为中间基站, YL-0和YZ-0为两端基站. YZ-0与YZ-YL-0之间的距离为12.4 km, YZ-YL-0和YL-0之间的距离为14.4 km. 基站信号覆盖高铁铁轨以及与铁轨平行的高速公路. 三个基站处均部署了本文提出的MEC基站网关. 基站网关连接至核心网, 通过核心网接入互联网.
本次试验还对一辆列车及一辆汽车进行了改装, 在两辆车上都部署了本文提出的MEC车载网关. 试验时, 使用改装之后的车辆在三个基站附近往返完成相关网络性能试验.
3.2 试验内容及结果试验一: 网络整体性能. 分别在信号强弱方面选取好、中、差测试点进行测试, 当测试终端附着到基站之后进行FTP上下行传输测试, 获得上下行传输速率.
该试验针对基站的信号强弱做上传下载速度测试, 得到的最大下载速度是129.57 Mbps, 最差下载速度是11.72 Mbps, 该下载速度为后续实验结果限定了下载速度的区间, 即正常的下载结果应介于11.72 Mbps和129.57 Mbps. 网络整体性能优良.
试验二: 车载网关的下载加速试验. 在行驶的车辆中将电脑连接车载网关, 从互联网进行软件下载操作, 分别在车载网关有缓存和无缓存的情况下, 对比下载速度.
通过以上试验数据, 可以发现车载MEC缓存对下载速度的提升十分明显.
试验三: 基站网关的下载加速试验.
在车内使用FTP工具, 下载位于基站网关中的文件, 测试得到下载平均速率为117 Mbps.
在车内使用FTP工具, 下载位于互联网上的文件, 测试得到的下载速率为13 Mbps.
通过对比, 发现当互联网上的数据下沉到基站MEC服务器时, 下载速度明显改善.
试验四: 传输时延优化试验. 在车内使用三组数据ping 不同网关, 每组数据是100个标准ping包, 获取传输时延数据.
试验数据表明, 在车内访问车载网关的平均时延只有0.19 ms, 访问基站网关的平均时延是14.827 ms, 访问互联网的平均时延则是37.867 ms. 采用了MEC基站网关后, 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时延相比互联网减少23 ms左右. 因此, 将铁路相关数据处理业务下沉至基站可以有效减少服务的响应时间.
4 结语由于现有GSM-R系统和LTE-R系统无法彻底解决高铁场景下的网络通信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基于5G中边缘计算的思想, 将移动边缘计算技术, 应用到LTE-R系统中, 为MEC技术在高铁通信网络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验证本文方案的有效性, 在真实环境中部署了对应设备并完成了相关试验, 验证了车载网关、基站网关在下载速度和传输时延方面的优势. 在后续工作中, 还将在无线传输优化、降低时延、流量压缩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1] |
gsm-r. https://baike.baidu.com/item/gsm-r/9780501?fr=aladdin.
|
[2] |
阴晓亮. LTE-R应用于中国铁路的技术分析. 铁道技术监督, 2016, 44(5): 40-44, 48. |
[3] |
李福昌, 李一喆, 唐雄燕, 等. MEC关键解决方案与应用思考. 邮电设计技术, 2016(11): 81-86. DOI:10.12045/j.issn.1007-3043.2016.11.017 |
[4] |
蒋鑫. MEC整体解决方案及典型应用场景研究. 电信技术, 2015(12): 7-8, 12. DOI:10.3969/j.issn.1000-1247.2015.12.001 |
[5] |
戴晶, 陈丹, 范斌. 移动边缘计算促进5G发展的分析. 邮电设计技术, 2016(7): 4-8. |
[6] |
于建科. 边缘计算正走向舞台中央. 北京: 方正证券研究所, 2017.
|
[7] |
俞一帆, 任春明, 阮磊峰, 等. 移动边缘计算技术发展浅析. 电信网技术, 2016(11): 59-62. |
[8] |
张建敏, 谢伟良, 杨峰义, 等. 移动边缘计算技术及其本地分流方案. 电信科学, 2016, 32(7): 132-139. |
[9] |
叶敏华, 刘雨, 张惠民. 无线链路的TCP性能问题及其改善.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3, 32(2): 179-183. |
[10] |
Balakrishnan H. Challenges to Reliable Data Transport Protocols ove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Ph. D. the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