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数字通信等的迅速进步, 高精度和低延迟的空间谱估计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DOA[1]估计是空间谱估计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其广泛应用在雷达[2]、通信、声呐、地震[3]、勘测以及生物医学等众多工程领域[4], 吸引了广大的学者研究.
常用的DOA估计算法有非高分辨和高分辨算法两种. 非高分辨算法早期以相关干涉仪[5–7]算法及常规波束形成法(Conventional Beam Forming, CBF)[8]为代表, 后来Capon法和最大熵法得到了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 高分辨算法以多重信号分类(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 MUSIC)[9]、旋转不变子空间(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 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s ,ESPRIT)[10,11]最为突出. 两种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向的精度. 随后, 以最大似然算法(Maximum Likelihood, ML)[12,13]和权重子空间拟合(Weighted Subspace Fitting, WSF)[14]等最具代表性. 常用的天线阵列有均匀线阵[15]和均匀圆阵两种. 根据上面的文献, CBF也称Bartlett波束形成法, 它是传统时域上傅里叶谱估计方法的一种延伸, 存在着瑞利限制, 只能通过扩大阵列的孔径来提高信号的测量精度, 但实验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不利于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关干涉仪算法不需要增加阵列孔径的大小就可以比CBF算法的精度高, 其实质[16]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到达固定间距的天线阵中不同天线阵元之间的时间差所产生的相位关系来确定无线电信号的方位. 同时, 因高分辨算法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满足高实时性要求,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7], 虽然之后也有些改进, 但是计算复杂度仍是很高[18–20]. 相比较于直线阵列, 圆阵可以实现信号的全方位测量, 测向结果不随信号的增益强弱而改变[21]. 相关干涉仪算法及圆阵的优点, 决定了其在实际测向中是比较好的方案.
相关干涉仪算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类是全局搜索拟合, 另一类是比值法, 即根据数据的功率比值求解信号的角度. 在工程应用中已经根据比值法研究出具体的仪器, 并已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22], 如德国的施瓦兹测向仪等. 但是该仪器的测向精度仍不是很高. 针对实际中的应用受限和精度低的问题, 广大学者也进行过无数的研究.
虽然相关干涉仪算法具有测向高实时性, 但是该算法依旧存在着解模糊问题[23,24]. 文献[25]曾提出当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的比值大于0.5时, 相位的求解存在整周期的多值问题, 即存在相位模糊问题; 当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的比值小于0.5时, 相位和测向角是正余弦函数关系, 存在基线镜像对称模糊. 文献[26]改进是根据正余弦在最大值处的相反性进一步提高信号测量的相关性(本文称之为SCCIA), 以求解出精度更高的信号角度, 但是信号的测量精度仍不是很高.
针对上述存在的基线镜像对称、相位模糊以及精度低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相关干涉仪算法(Improved Correlation Interferometer Algorithm, ICIA). 该算法先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然后根据象限分类法确定信号的所属象限, 这样成功的避免了基线镜像对称和相位模糊问题. 且提高了信号测量的精度; 除此之外本文还利用幅度比值法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提高了测向的实时性. 仿真实验证明了本文算法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1 空间谱估计数学模型和相关干涉仪算法 1.1 空间谱估计数学模型假设有一个远场窄带信号源, 其传播速度为c, 中心频率为w0, 信号的波长为λ, 从水平角度为θ的方向入射到一均匀平面圆阵上. 该均匀圆阵阵元数为M、半径为R, 则相邻阵元间角度为360°/M. 理想情况下, 假设该圆阵中的各阵元是各向同性的, 不存在信号之间的干扰、互耦影响等, 且信号在特定的信道系统中传输, 传输过程中加入的噪声是零均值高斯白噪声.
如图1, 将均匀圆阵中的M个阵元分成两个单元, 单元1包括阵元1一个阵元, 作为参考阵元; 单元2包括其他M–1个阵元, 作为普通阵元. 每次测量信号时选择普通阵元中的一个阵元和参考阵元进行数据测量, 则信号到达普通阵元与参考阵元之间的时间差为:
${\tau _i} = \frac{R}{c}\cos \left( {\frac{{360 * (i - 1)}}{M} - \theta } \right)$ | (1) |
式(1)中,
则普通阵元与参考阵元接收到信号的相位差
${\varphi _i} = 360 * \frac{R}{c}\cos \left( {\frac{{360 * (i - 1)}}{M} - \theta } \right)$ | (2) |
其中, 假设接收到的噪声是零均值高斯白噪声
$\left\{\begin{gathered} {X_i}(t) = {A_i}\cos ({w_0}t - {\varphi _i}{\text{/2}}) + {N_i}(t) \\ {Y_i}(t) = {B_i}\cos ({w_0}t + {\varphi _i}{\text{/2}}) + {N_i}(t) \\ \end{gathered} \right.$ | (3) |
式(3)中,
相关干涉仪算法的原理是通过无线电信号相对于天线阵参考方向的方位与天线阵元间信号的相位分布关系进一步推知无线电信号的入射方位. 圆形阵列中所选阵元组成的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的比例关系会使测向中出现基线镜像对称和相位模糊问题. 以下是相关干涉仪算法的原理模型.
根据图1的模型, 现以均匀5阵元阵列为例(如图2). 首先将天线阵列分为单元1和单元2, 其中单元1包含一个天线阵元并将其作为参考阵元; 单元2包含阵列中的其他四个阵元, 作为普通阵元, 以顺时针编号, 参考阵元记作阵元1, 其他阵元分别为阵元2, 3, 4和5.
假设单元二中的阵元切换到第
${x_{ij}} = {A_{ij}}\cos ({w_0}t - {\varphi _{ij}}/2)$ | (4) |
其中,
单元二中第
${y_{ij}} = {B_{ij}}\cos ({w_0}t{\text{ + }}{\varphi _{ij}}/2)$ | (5) |
其中,
如图3, 将单元二中阵元接收到的数据通过四步移相(0°/90°/180°/270°), 得到如下数据:
$\left\{\begin{gathered} y1 = {B_{ij}}\cos ({w_0}t{\text{ + }}{\varphi _{ij}}/2 + 0^\circ ) \\ y2 = {B_{ij}}\cos ({w_0}t{\text{ + }}{\varphi _{ij}}/2 + 90^\circ ) \\ y3 = {B_{ij}}\cos ({w_0}t{\text{ + }}{\varphi _{ij}}/2 + 180^\circ ) \\ y4 = {B_{ij}}\cos ({w_0}t{\text{ + }}{\varphi _{ij}}/2 + 270^\circ ) \\ \end{gathered} \right.$ | (6) |
其中,
然后将移相之后的数据结果与参考阵元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矢量相加, 得到的数据为:
$\left\{\begin{gathered} A1 = {x_{ij}} + y1 \\ A2 = {x_{ij}} + y2 \\ A3 = {x_{ij}} + y3 \\ A4 = {x_{ij}} + y4 \\ \end{gathered} \right.$ | (7) |
再进行A/D转化得到四个对应的绝对幅值矢量(A1/A2/A3/A4), 最后将4个幅度值(A1/A2/A3/A4)的结果代入下式(8)中, 即可得到参考阵元与第
${\varphi _i} = - \arctan \left( {\frac{{|A2{|^2} - |A4{|^2}}}{{|A1{|^2} - |A3{|^2}}}} \right)$ | (8) |
根据公式(8)和下式(9)可以求解出信号的入射角
${\theta _i}'{\text{ = }}\frac{{360 * (i - 1)}}{M} \pm {\rm{arc}}\cos \left( {\frac{{{\varphi _i}}}{{360}} \times \frac{\lambda }{R}} \right)$ | (9) |
单元二中的每个阵元都要进行上述的同样求解过程得到相应的测向角, 从而求出
在波达方位估计中, 阵列长短基线导致了相关干涉仪算法在测向中存在基线镜像对称和相位模糊问题. 其一, 当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的比值大于0.5时, 由公式(8)、(9)可知, 当求解出
两类问题可以简单的描述如表1.
传统的算法是通过定义归一化的相关系数
${\rho _i} = \sum {\cos ({\varphi _i} - {\varphi _0})} $ | (10) |
式(10)中,
传统做法通过一维搜索过程虽然可以解决基线镜像对称和相位模糊两类问题. 但是信号的角度测量误差比较大, 不利于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之后文献[26]对其进行了改进, 即根据正余弦值的相反性通过一维搜索过程进行改进, 具体代价函数为:
${\rho _i} = \sum {\cos ({\varphi _i} - {\varphi _0}) - } {\text{|sin(}}{\varphi _i} - {\varphi _0}){\text{|}}$ | (11) |
但是该做法仍不能满足测向的精度要求. 为了解决两类问题, 并提高测向的精度,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相关干涉仪算法.
2.2 改进相关干涉仪算法象限分类法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角度的不同将其分至四个象限中, 如150°则为第二象限. 本文处理的方式是将接收的数据先化简至(0°~360°), 然后再分至四个象限中, 这样可以成功的避免基线镜像对称问题和相位模糊问题.
改进相关干涉仪算法具体方法是: 将普通阵元与参考阵元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差与360°作比取余, 将余数采用象限分类法分至不同的象限, 再将数据进行求解得到信号的绝对幅值, 利用比值法求解信号的入射角, 再加以还原信号的绝对入射角, 就可以得到信号的真实估计角度, 从而避免在测向中存在的基线镜像对称和相位模糊问题, 实现信号的准确估计. 具体步骤如下(以上述均匀五阵元为例):
改进相关干涉仪算法如下:
算法1. 改进相关干涉仪算法.
1) 将天线阵列分成两个单元, 单元1包含一个阵元作为参考阵元, 单元2包括其他四个阵元作为普通阵元, 如图2.
2) 任意选择一组基线: 选择单元1中的参考阵元和单元2中的第
针对单元1, 在特定的时间记录接收到的数据, 如公式(4); 在同一时间, 针对单元2中的阵元, 利用高速射频开关(一般保证信号的奈奎斯特抽样准则以便于信号的还原)在单元二中的阵元之间进行高速切换, 并记录第
3) 将单元二中接收到的数据通过四步移相(0°/90°/180°/270°), 得到信号数据如公式(6).
4) 将得到的
$\scriptstyle \left\{\begin{gathered}\scriptstyle y{\text{1}}1 = {B_{ij}}\cos ({w_0}t{\text{ + }}{\varphi _{{\text{0}}ij}}/2 + 0^\circ ) \\\scriptstyle y2{\text{2}} = {B_{ij}}\cos ({w_0}t{\text{ + }}{\varphi _{{\text{0}}ij}}/2 + 90^\circ ) \\\scriptstyle y3{\text{3}} = {B_{ij}}\cos ({w_0}t{\text{ + }}{\varphi _{{\text{0}}ij}}/2 + 180^\circ ) \\\scriptstyle y4{\text{4}} = {B_{ij}}\cos ({w_0}t{\text{ + }}{\varphi _{{\text{0}}ij}}/2 + 270^\circ ) \\ \end{gathered} \right.$ | (12) |
其中,
5) 将得到的
$\left\{\begin{gathered}\scriptstyle A1 = {x_{ij}} + y11 \\\scriptstyle A2 = {x_{ij}} + y22 \\\scriptstyle A3 = {x_{ij}} + y33 \\\scriptstyle A4 = {x_{ij}} + y44 \\ \end{gathered}\right. $ | (13) |
6)将上式得到的
7)如达到迭代次数
通过上述分析, 与传统相关干涉仪算法相比, 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避开了一维全局搜索的过程可以降低在测向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 同时采用象限分类法避免了在求解过程中由于正余弦值的对称性而引起的基线镜像对称和相位模糊问题; 同时本文采用的是相关干涉仪算法中的比值法求解信号的角度, 提高了信号测量的精确度和实时性.
3 实验分析在试验中, 假设阵列为均匀五阵元平面阵(即相邻阵元之间的角度差为72°), 则阵元间的相位差可以简化为:
${\varphi _i} = 360 * \frac{R}{c}\cos \left( {\frac{{360(i - 1)}}{{\text{5}}} - \theta } \right)$ | (14) |
在实验中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的定义为:
${\rm{SNR}} = 10{\log _{10}}\frac{{E\left[ {|x(t){|^2}} \right]}}{{{\sigma ^2}}}$ | (15) |
其中,
${\rm{RMSE}}= \sqrt {\frac{1}{{NUM}}\sum\limits_{m = 1}^{NUM} {|{{\hat {\hat \theta} }_m} - {\theta _m}{|^2}} } $ | (16) |
其中,
实验一: 验证本文提出的改进相关干涉仪算法
在解决“基线镜像对称和相位模糊问题”上的可行性,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仿真分析. 仿真一、仿真二和仿真三的实验条件如下: 信号速度为
仿真1. 短基线测向性能比较(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比小于0.5即为短基线)
根据图4可以看出, 在该条件下, ICIA在性能上远优于CIA和SCCIA的性能, 在信噪比为5~20 dB条件下, ICIA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5°, 而CIA和SCCIA均方根误差较大; 在信噪比大于15 dB时, 三种算法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 本文的改进算法性能更好一些, 有利于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仿真2. 长基线测向性能比较(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比大于0.5即为长基线)
根据图5可以看出, 在该条件下, ICIA在性能上远优于CIA和SCCIA的性能, 在信噪比为5~20 dB条件下, ICIA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5°, 而CIA和SCCIA均方根误差较大; 在信噪比大于15 dB时, 三种算法均方根误差均不大于0.5°, 本文的改进算法性能更好一些, 更利于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本图与图4相比较可知, 该算法的天线基线较大, 产生的误差较小, 在工程实践中对天线阵列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仿真3. 本文提出的算法在不同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比的条件下性能的比较
根据图6可以看出, 改进相关干涉仪算法在不同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比条件下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4°. 在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比相同的条件下, 均方根误差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在信噪比相同时, 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比为2时, 均方根误差最小, 基线长度与信号波长比为0.3的均方根误差也限定在0.4°以内, 可认为是较为成功的消除了基线镜像对称和相位模糊问题. 因此, 本文改进的算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有利于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实验二: 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如表2. 实验条件: 信号速度为
从表2可以看出, CIA和SCCIA在精度为0.1°时迭代的次数为3600, 运行时间比较长, 本文改进的算法使用接收信号的幅值进行计算, 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减小了运行的时间, 提高了测向的实时性. 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相关干涉仪算法求解时遇到的基线镜像对称和相位模糊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相关干涉仪算法. 该算法根据信号到达阵列信号的相位差与信号的角度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先对相位求整取余, 再将余数通过象限分类, 确定信号的所处象限, 接下来根据传统相关干涉仪算法求解信号的初始角度, 最后通过逆运算求解出信号的最终角度. 在成功的解决基线镜像对称和相位模糊问题的基础上提高了信号的估计精度, 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提高了测向的实时性, 在波达方位估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1] |
Hassanien A, Vorobyov SA. Transmit energy focusing for DOA estimation in MIMO radar with colocated antenna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1, 59(6): 2669-2682. DOI:10.1109/TSP.2011.2125960 |
[2] |
刘源, 王洪先, 纠博, 等. 米波MIMO雷达低空目标波达方向估计新方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6, 38(3): 622-628. |
[3] |
郭虎生, 颜冰, 吴志东, 等. 浅水多途环境下地震波传感器二维DOA估计.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4, 36(4): 988-992. |
[4] |
王永良. 空间谱估计理论与算法.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8–25.
|
[5] |
An XB, Feng ZH, Wang WD, et al. A single channel correlative interferometer direction finder using VXI receiver. Proceedings of 2002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2002. 1158–1161.
|
[6] |
王云龙, 吴瑛. 基于GPU的相关干涉仪算法实现.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5, 16(1): 41-45. DOI:10.3969/j.issn.1671-0673.2015.01.008 |
[7] |
杨卓. 基于遗传算法的相关干涉仪测向方法.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7, 36(6): 162-165. |
[8] |
Krim H, Viberg M. Two decades of array signal processing research: The parametric approach.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1996, 13(6): 67-94. |
[9] |
Schmidt R. Multiple emitter location and signal parameter estim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1986, 34(3): 276-280. DOI:10.1109/TAP.1986.1143830 |
[10] |
Roy R, Paulraj A, Kailath T. ESPRIT--A subspace rotation approach to estimation of parameters of cisoids in noise. IEEE Transactions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1986, 34(5): 1340-1342. DOI:10.1109/TASSP.1986.1164935 |
[11] |
Roy R, Kailath T. ESPRIT—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 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s. IEEE Transactions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1989, 37(7): 984-995. DOI:10.1109/29.32276 |
[12] |
Bohme J. Estimation of source parameters by maximum likelihood and nonlinear regression. 198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San Diego, CA, USA. 1984. 271–274.
|
[13] |
Bresler Y.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a linearly structured covariance with application to antenna array processing. Fourth Annual ASSP Workshop on Spectrum Estimation and Modeling. Minneapolis, MN, USA. 1988. 172–175.
|
[14] |
Viberg M, Ottersten B, Kailath T.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in sensor arrays using weighted subspace fit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1989, 39(11): 2436-2449. |
[15] |
Chen FF, Lin TH, Wang Y, et al. Direction finding based on rare algorithm with partly calibrated uniform linear arrays.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hina Conference on Control. Dalian, China. 2017.
|
[16] |
杜龙先. 单信道相关干涉仪测向原理. 中国无线电管理, 2000(1): 41-42, 40. |
[17] |
Gong FM, Chen HH, Li SB, et al. A low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SML estimation algorithm of DOA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 2015, 2015: 352012. |
[18] |
宋华军, 刘芬, 陈海华, 等. 一种基于改进PSO的随机最大似然算法. 电子学报, 2017, 45(8): 1989-1994. DOI:10.3969/j.issn.0372-2112.2017.08.026 |
[19] |
龚琛, 李世宝, 陈海华, 等. 针对加权子空间拟合的联合粒子群优化算法.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7, 26(8): 162-167. DOI:10.15888/j.cnki.csa.005886 |
[20] |
蔡丽萍, 孙莉, 李世宝, 等. 限定GA搜索空间的WSF求解算法.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7, 26(9): 170-175. |
[21] |
赵明峰, 陆志宏, 杨康, 等. 均匀圆阵干涉仪测向算法. 舰船电子对抗, 2015, 38(4): 1-4. |
[22] |
张清清. 基于相关干涉的测向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3.
|
[23] |
杜政东, 魏平, 尹文禄, 等. 一种快速二维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 电波科学学报, 2014, 29(6): 1176-1182. |
[24] |
龚军涛, 黄光明, 高由兵. 一种改进的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6, 31(1): 4-7. DOI:10.3969/j.issn.1674-2230.2016.01.002 |
[25] |
朱旭东. 相关处理在干涉测向仪中的应用. 现代雷达, 2003(1): 22-25. DOI:10.3969/j.issn.1004-7859.2003.01.006 |
[26] |
冯晓东, 李华会, 龚鑫. 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的改进与实现. 广东电信技术, 2017, 37(1): 74-79. |